刊登于《中国商报》收藏版 (旧文首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内艺术品收藏的热潮渐渐兴起。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艺术品拍卖会的火爆,加之新闻媒体纷纷开辟文化收藏和投资版面和栏目的阵阵宣传和炒作,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拍卖场和古玩市场。人们埋头在字画和古玩堆里学习和品头论足,拍卖场上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成交纪录,带来了文化艺术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如果我们深入、仔细地了解一下进出拍卖场和古玩市场的人们的收藏心理,对艺术收藏品市场的发展和走向进行一番研究,就会发现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有着许多奇怪的现象,收藏者中还有着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怪事之一是许多艺术品年代久的卖不过年代近的。我们经常可以在拍卖会上看到,汉代的陶瓷、玉器和青铜器卖不过明清的瓷器和玉器,清代、民国的民窑瓷器常常只卖到几百元人民币一件,而当代景德镇艺术瓷器的价位也在几百元上,甚至可以达到上千元;宋代以来的珍稀铜钱找不到买家,‘99年刚发行的当代金银币却受人欢迎;明清的名家字画在拍卖场上不如现、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价位高……。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国际上的艺术品收藏的状况有着极大的不同。笔者以为,这些怪现象出现的原因也许就在于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和收藏观念还处于初期阶段。
实际上,由于国内的经济基础和国民的文化水准还远低于国际社会,国人的收藏观念还未能真正建立起来,收藏族远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而进出拍卖场和古玩店的多数买家仍为投资型甚至投机型,他们把赢利作为主要目的,而收藏仅仅作为附着于投资过程中的暂时行为,也许这样的动机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形成曾经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深入、稳定的发展就会形成制约。艺术品买家热衷于找出艺术品价位的城乡间差别、南北方差别、拍卖会与古玩店以及拍卖会之间的差价以牟取利润。由于买家主要考虑的是增值和价差,而不是出于对艺术品的真正喜爱,就难以很快形成规律化和成熟的艺术品市场。
在艺术品的艺术水准、精美程度和作者的闻名程度面前,买家往往会更看重后者。那些在历史上由于某种原因出了名或者各种职位较高的书画家的作品,无论其作品的艺术水准是否高,作品的质量是否好,往往都会卖出好价钱。笔者常常在拍卖场看到,齐白石画的一条小虫或小鸡的小品画的价位要远高于一些著名画家的精品之作。当代一些艺术水平极高的画家的大幅精品却卖不过名家的应酬画。这一收藏误区反映了买家的赚钱的目的多于收藏,短期行为是其主要的购买动机,或者表明了某些买家对艺术作品不了解或者不看重。
许多艺术品鉴定家的鉴赏观念也会陷入一种误区。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对于鉴定家对于艺术品真伪的鉴定和市场的估价,买家在拍卖场探讨和议论的也多是真伪和价位的问题,却很少有人着重于赏析这些艺术作品。人们似乎缺少真正的收藏家对于艺术珍品那种爱不释手的感情,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赢利。
许多买家也缺少对艺术收藏品的全面了解和专项研究,自己的藏品没有整体特点和品类划分,往往是市场上什么赚钱就买什么,什麽来钱快就买什麽,甚至人云亦云,市场上流行什么就买什么,缺少真正收藏家所具有的收藏品位和个性。
为了适应这种“投资型”买家的需要,拍卖公司和古董商们就要经营那些急需赚钱而对于文化艺术知之不多的人所追求的东西,从而强化了市场上的投机和“炒作”。老的东西既不容易搞懂也不宜炒作,于是人们就蜂拥而上去抢购那些新的和简单的艺术品,市场也就随之而扭曲了。只有随着未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文化品味的增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才能成为艺术品市场购买的主要动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