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拍卖师主持比赛技巧季涛 |
分类: 拍卖师主持理论与技巧 |
应雅昌艺术网《拍岸观澜》栏目之约而作
人们心中的拍卖师职业也许充满着神秘感,也很风光,实际上,每当站在台上面对着上百的人群时,拍卖师更是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性的岗位,想成为拍卖师中的佼佼者更为不易。为了激励拍卖师的进取,中拍协每隔五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拍卖师主持技巧大赛,迄今已经举办过四届比赛。
第一届拍卖师大赛在2002年,是在北京和平里附近一家电视演播厅里举行的,我现场观摩了整个决赛。比赛分为复赛和决赛,复赛要在各省选送的近百名选手中挑出20名优秀奖,再通过决赛从中选出“金、银、铜槌奖”6名。决赛有点像当时央视里收视十分火爆的“青歌赛”。每位参赛选手要模拟主持两件拍品,一件艺术品,另一件资产项目。总分100分,若能用英语主持报价能得外加5分;拍完后选手需要在现场口头回答随机抽取的两个拍卖常识问题,每答对一题加5分。当选手间主持水准相差不大时,采用英语主持或正确答出问题都有利于选手胜出一筹。最后获得“金、银槌奖”的选手都采用了英语主持并得到加分。比赛的评委由嘉德的老拍卖师高德明先生领衔。
经过一番紧张的较量,“金槌奖”得主由来自广东卫视的金铃小姐获得,得了93.47分。当时的她刚考过拍卖师两年,只有几场拍卖会的主槌经历,获胜得益于她镇定自若的主持经验,在灯光、音响、舞台、镜头与同行观众挑剔的目光下看不出她有丝毫的怯场。首届比赛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锻炼出一些之后拍卖场上的主持面孔,选手也比得心服口服。
第二届比赛于4年后的2006年12月在厦门举行,共有各省初选的80名选手参赛。我因为出差公干没能去现场参观,只是参与北京预赛的出题工作。这次的预赛和复赛都采用了书面答题方式,北京的预赛也沿用了第一届决赛时的现场口头答题形式。决赛中沿用了给以英语主持加分的方式。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复赛与决赛的评委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构成。过后,我听到了一些复赛书面理论题外泄、复赛与决赛评委互相压低非本省选手分数的传闻,比赛的公正公平性受到一定影响。
也许由于第二届存在题目外泄的缘故,第三届比赛题目采用了封闭出题,即出题者自我隔离在北京郊区某处,并统一上交自己的手机。复赛与决赛也采用了不同的评委阵容,规定出题者不得担任评委,遇到本省选手评委要回避等制度。为了从更高层面评审选手的主持能力,我还应邀向组办方推荐了国内知名的新闻发言人与电视主持人的研究学者闻闸老师担任了评委。
第四届拍卖师大赛的复赛和决赛于2016年9月在河南洛阳举办,共有104名选手参赛。我没有去现场,而借助视频直播观摩了整个决赛。决赛分成艺术品拍卖、公益拍卖和资产拍卖三个部分,借助各种情景的模拟主持,这种细分有助于细致地考察选手主持不同种类拍品时的能力与技巧。
公益拍卖主持比赛的场面令人兴奋,比赛采用了真拍品、真买家、真实出价的规则,选手可以自定加价幅度和报价方式,从而有利于展现选手的实际主持经验与随机应变的能力。看到诸多选手“跳出”所谓“考试范儿”、“艺术品范儿”或“资产范儿”的习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语言表达、姿态表现上的能力,令人眼前一亮。多数选手根据拍品“量身定做”的开场白和拍品介绍,多采用由场上“爱心买家”的口头报价,十分有利于形成热闹的场面。我随后还发表过一篇文章谈了观后感:《生动有趣的拍卖师大赛公益拍卖赛场》。
显然,举办拍卖师主持技巧比赛有利于提高拍卖师主持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每届比赛也都在不断的改进中演变与进步,但如何将真正具有优秀主持素质和经验的选手挑选出来,如何提高比赛评分的严谨与公正公平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比如,主持技巧一直没能跳出拍卖师考试的规则,有着丰富主持经验者未必能胜出,而一些从没拍场主持经验的选手依然能靠“规定动作”得到高分。我曾在第三届比赛前应邀为组办方提过这样的建议:仿照艺术品拍卖主持加价幅度的多变性,给选手按照随机改变的加价幅度进行主持,以考察选手的应变能力和操作经验,但不知何故没被采纳。
一些比赛的评委是由一些拍卖行的负责人担任,这些人从不上场主持,有些评委自己的主持水平就很差,有人对本企业从不参与的艺术品拍卖常识知之甚少。另外,出题者与评委间的“回避”,各省的预赛与后来复赛、决赛评委间的相互“回避”,赛前培训者与出题者或评委间的“回避”等制度,都应该严格执行,否则,比赛的结果就难以体现公正公平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