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面积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但展出面积也较故宫博物院为大。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9,575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冒险活动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7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现在大英博物馆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
今天的大英博物馆的总价值不低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国民财富。18世纪开始,英国的考古学家们跟随英帝国殖民者的军队,四处搜寻甚至强力掠夺世界各地重要的人类文化历史遗迹,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获得了极大的飞跃。现在它的展室总在不停地变换展览内容,偶尔一去的参观者能看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
大英博物馆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大中庭一角
大英博物馆还以其图书馆著名,因为大英博物馆的起源就是汉斯·斯隆爵士捐赠的私人图书馆,英王乔治四世改建新馆时又捐赠了大量书籍。这里是马克思为他的不朽之作——《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许多参观者到这里会去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目前包括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闻名于世。
埃及文物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馆之一,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称埃及本土以外之最。尤其是埃及最珍贵的文物埃及罗塞塔碑,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别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腊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馆中。这是世界唯一的一块,并据此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称镇馆之宝。



木乃伊
当我走进第一展厅,见到大量古希腊的土陶用品,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希腊文化是世界最早的文化之一,其精美的陶器在当时是无以伦比的。可惜以往的辉煌已逐渐远去,在今日的希腊已经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了,古代希腊的遗产一半被搬到了巴黎的罗浮宫、一半被运到了大英博物馆,仅汉密尔顿爵士一次便将满满两船希腊陶器运回英国。要说起雕塑,希腊的雕塑也是世界之最,其在公元前的雕刻艺术与后来17、18世纪的雕刻已经很接近了。罗浮宫抢去了断臂维纳斯、扔铁饼的人等一批代表作,英国人也不示弱,干脆将帕台农神庙全部搬到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雅典帕台农神庙雕塑
70号展厅的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绝对不容错过,你能想象在两千年前就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宝石玻璃器皿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被认为是罗马时代留存下来最好的玻璃器皿之一,在1845年的2月7日被一个疯子打碎了。化为200多块碎片,后来虽然被修复,我仔细观察后发现,瓶身上的裂缝还是依稀可见。

波特兰花瓶
东方艺术文物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也是欧洲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国家,总数多达23000余件,代表性文物有汉代玉雕驭龙、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南朝摹本、敦煌绢画和文书等。《女史箴图》内容是古代妇女应守的清规戒律人物线条圆转,后人称之为“春蚕吐丝”,是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上乘之作,1860年和其它两万多件稀世珍品一起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最后落脚到大英博物馆。
从大英博物馆北门进去,上楼后眼前就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国馆在大英博物馆的编号是33号展厅。值得一提的是,在底楼楼梯入口处就有一尊10多米高的汉白玉佛像欢迎你。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已经成为中国旅行团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我每次去都看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游客。
中国馆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博物馆后门的两只大石狮也是从中国运去的。这里确实是认识人类社会文明的良好课堂。当英国战舰敲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中国文物便源源不断的流入大英博物馆。能在这里看到的展品除了大部分是瓷器以外,还有中国古代的泥塑木雕。中国瓷器水平之高,使其因瓷器而得国名。这里有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文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商朝钢模为两只连体的绵羊,中间驮着一个圆形的楼盖,造型非常美观、精巧。还有一只来朝的瓷酒壶,底座和责周围是一朵荷花,壶盖上坐着一只狮子,更是难得的珍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据称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一般游客是看不到的。
中国馆里有明代彩瓷弥勒佛像,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让人徒增亲切之感,很多人误以为是唐三彩。中国馆大厅中央的壁画,并非如很多媒体介绍所言是敦煌壁画。大英博物馆的说明已经证实此壁画来自于山西五台山的寺庙,全壁画由几万片大小不一的碎片精细粘合而成,其残余在国内的部分已经在文革中全毁。

弥勒佛
这里有真正的唐代三彩。眼前的唐三彩,色彩虽不鲜艳却很深刻,马虽不肥却很健壮,身上多了些肌肉的线条。它不象现在的马为不多的几个钱总是低着头,而是永远不能征服似的昂首。到这时,你不得不惊叹三彩的魅力。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纪实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