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作品中的阿尔勒咖啡馆
标签:
梵高法国阿尔勒咖啡馆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来到南法阿尔勒,“梵高的咖啡馆”也是一个必去的地方。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露天的咖啡馆,游客,或许也有当地人,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看着街景聊着天,大把品味和消磨着休闲时光。
梵高的两幅画都是夜间的场景,其中,《夜晚露天咖啡馆》作品描绘了兰卡散尔咖啡馆的室外景色。梵高在绘制油画之前先打了一个画稿。
在最终完成的作品画面中,暗黄色的街灯和星空满天的黑夜,视线向着咖啡馆和小巷深处延伸,精湛的笔触透露出他内心那种狂野的张力。零散几个人坐在咖啡馆的露台上,一盏硕大的黄色的灯,照亮了整个露台,照亮了楼房的前部和人行道,光亮甚至洒在了浸没在粉色和紫罗兰色调的鹅卵石上。街道上,深蓝或紫罗兰色的楼房在星夜下向远处延伸,在它们前面是一棵绿色的树,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群星闪烁,宛如朵朵灿烂的灯花。

蓝色与黄色向来是梵高的最爱,这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露天咖啡座是由桔色、黄色表现的,蓝色的夜空深邃无际,繁星点点,画中的星星仿佛是夜空中的一朵朵小花,显出夜的静谧与安详。蓝色的冷调子与咖啡座的桔、黄暖色形成对比,使夜晚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厅在冷落中显出一片温馨,并与蓝色星空相映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围绕星星的光晕刚刚消失,亮丽的黄色的墙吸引了观者的视线。这幅画右边的暗色与亮丽黄色墙的反差反而达成了一种平衡。这是梵高三幅著名的“星空”作品中的第一幅,
这幅油画的构图透视精确,梵高使用一条纵线、一条横线、两条对角线来切割画面。消失点位于中心,即透视线的会聚点位于画面正中央,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靠近画面中穿着白衣的服务生。广场上的行人笼罩在咖啡馆那温暖而令人愉快的氛围里。聚精会神地望着对方。戴着帽子和围巾的女人和双手插在兜里的男人相向而立。他们的眼神自然也交织在一起。咖啡馆外的小咖啡桌微微发亮,吸引着路过的行人,不论常客还是新客。它们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夏日圆月,一轮挨着一轮,映衬着夜色。
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表现了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梵高在给妹妹的信中曾介绍道:“我中断了描绘夜间咖啡馆外部的工作。在这家咖啡馆有喝咖啡的人,
梵高的另一件作品《夜晚的咖啡馆》画的是咖啡馆室内部分,他当时曾连续4个晚上在现场绘制而成。在作品里,他大胆地用了红色和绿色作为主色,将整幅画作突显出了绝望与诡谲的气氛。
梵高《夜晚的咖啡馆》72.4×92.1厘米 收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馆
在作品里,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这幅作品采用强烈而刺激的颜色,是凡高描绘室内景观的画作中最具有力度的。为了体现室内的纵深感,凡高选择了高视点,并以中间的台球桌为中心放射状地组织画面景物;精确的透视线,被黄、红、绿三色点染的光圈渲染得刺眼的煤气灯的放射线;作品的张力从天花板的灯光、照亮了的后门以及台球的桌面和地板上弥漫出来;画中的人物散发着颓废的气息:喝醉的落魄汉缩在椅子上,打桌球的人一脸倦容,还有躲在一角幽会的情侣。整个咖啡屋里,空荡荡的,找不到一处生机。咖啡馆内的摆设笨重庞大,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相形之下,人物显得渺小而无足轻重。画家以此来突显人物的孤独感。
一个橘红头发的人。他身着蓝色服装,蜷曲着身子坐在桌子的右边。它使人想起梵高本人——橘红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蓝色的上装。而橘红色和蓝色是他最喜爱的色彩组合,他一贯采用这种特殊的色彩搭配将自己融入到画面中。
在写给提奥的信中,梵高写下了创作这件作品的意图:“这就是他们在这里的所谓夜晚咖啡馆……夜游者如果付不起住宿费,或烂醉如泥,到处被拒之门外,都可以在这里落脚。我想在这幅画中……表现咖啡馆是一个使人堕落,丧失理智或犯罪的地方。因此,我选用淡红、血红、酒糟色,与路易十五绿、石青、橄榄绿以及刺眼的青绿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气氛,好似魔鬼的硫磺火炉,以表现下等酒店里阴暗的力量。……这幅画中的咖啡馆,是个可能令人身败名裂、精神错乱、甚至犯下罪行的场所,我努力想把这一切呈现出来。……人们沉沦在地狱漩涡般的气氛中。”
梵高在到达阿尔勒之前还曾画过一个咖啡馆内的肖像作品。他在巴黎时,时常去克利希街的铃鼓咖啡馆,在那里喝咖啡饮酒交友或是寻找适合的模特儿。梵高也曾与贝尔纳、高更等在这间咖啡馆举行过画展。《铃鼓咖啡馆的女人》就是以咖啡馆的老板娘阿戈斯蒂娜•塞加托里为描绘对象创作的作品。
作品画于1887年夏天,

《季涛谈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微信公众号号码:jitao669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