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艺术品的未来投资前景

标签:
文物艺术品市场未来投资季涛 |
分类: 艺术品市场 |
应《艺术市场》杂志之约而作,刊登于2018年第11期
2011年秋以来,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调整,调整深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市场似乎出现了结构式的改变。未来,艺术品市场将如何前行?投资者也许将面临与以往不同的选择。
一、艺术品投资的最初模式
二十多年前,艺术品拍卖市场兴起初期,人们大多仅仅是为了投资而买进艺术品,由于急于赚钱和对于投资风险的恐惧,投资者一见到利润就会卖出,靠这样不断买进卖出的方式增值自己的资产;其中一些人不断吐故纳新、买优卖劣,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藏品架构;极少数人由于手头宽裕,不急于挣钱而真正做到“只买不卖”的收藏;还有很多人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见便宜就上,听忽悠就买,因而收了一屋子假货。这最后一种做法投资风险最大,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2011年之前每隔五六年会创出一次市场新高,之后这规律却似乎不灵了。以往几次市场涨落基本都是进二退一、轮涨补涨、齐涨共跌的模式。而此次调整更像是一种结构性调整:有的品种调整得深,有的调整得浅;有的品种,比如古代书画、古籍善本、佛像等,跌得少,涨得多,如今皆已创出新高;而像当代书画、当代艺术等品种却一直跌跌不休,难以企稳。此次调整不见了以往齐涨共跌的形态。
二、投资理念的转变
经过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如今的投资者在选择藏品上更加挑剔。他们更看重文物艺术品真品、精品、生货以及多重价值,也更在意藏品流传有绪的经历。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上艺术精品的价格跌少涨多,不断创出新高;而那些普货、应酬小品、“真似假”的作品,渐渐不被藏家所喜好,价格逐渐下跌或停滞不涨,甚至拍卖场上常能见到同一艺术家、类似的题材和尺幅的作品,价格相差几倍到十几倍的情况。近年新进场的艺术品投资者也十分地谨慎和挑剔,接盘艺术品普货的意愿并不强。
同时,投资者也发现,似乎藏得越久回报越好;而那些不断倒手买卖的人虽然积累起了资金,但总回报率却相差很大。那些手里握有好货或者建立起藏品系列的藏家大多没有了卖出的欲望,他们更愿意到市场上去寻找好的藏品以补己之缺;一些人在完成藏品的规模化、系列化之后,开办起自己的美术馆、博物馆,未来这些藏品短时间重回市场的可能性就极少了;更有一些藏家会将藏品捐入国有博物馆、美术馆,这些藏品或将永久离开了市场;许多人高位买进藏品,今天仍在被套而舍不得割肉,做成了被动收藏。好货惜售,次货卖不出价成为了当今拍卖市场的常态。收藏家们只进不出,市场上的艺术精品资源越来越枯竭,拍卖行征集难的状态已难以改变,精品难觅,生货稀缺。这必然带来拍卖行间的激烈竞争,拍卖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逐渐增加,趋向于由几家大拍卖行构成的寡头市场。
三、藏品的周期性轮回
历史悠久的国际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了聚聚散散、循环往复的周期形态。由散到聚的收藏品规模,只在出现“3D”情况的各种变故(去世、离婚、破产)时才会再次散出,通过拍卖由散到聚再次形成新的系列和规模,“3D”使藏品由聚回到了散,藏品被重新整合……。藏品不断被买走,又不断有新货释放出来,这成为了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常态。
内地收藏艺术品的历史仅有二十几年,仍处于慢慢由散到聚的进程中,远没形成“3D”由聚到散的第一个完整周期。绝大部分藏家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因此要等到这些藏家的后代散出藏品至少还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未来仅仅靠内地现有的存量藏品和少量海外回流增量,必然难以满足市场上不断增加的需求,艺术精品在供不应求下上涨似乎不言而喻。而那些普货艺术品只会在与精品价格拉得过大后才有可能实现补涨,但这也许需要滞后较长时间,其增值幅度也会远逊于那些艺术精品。
四、未来艺术品投资前景
未来内地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都可能影响海外文物艺术品的回流,从而进一步减少藏品增量的供应,而缺乏生货、精品的存量市场会使内地市场进一步萎缩。
拍卖场上能拍出“天价”的往往都是十分精美稀缺的艺术品,这些高价拍品一定属于绝对稀缺,但未来投资的增值空间却不一定超过那些较低价位的藏品。虽然“天价拍品”存世十分珍罕,但由于其价位过高,喜欢并有实力购买的人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其相对稀缺度并没有那么高。一般而言,藏家购买“天价拍品”的出发点常常不是投资,而是收藏以及藏有国宝所体现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1.694亿港元拍出的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碗”,曾于2003年以2918万港元拍卖成交,15年间增值4.8倍,其投资效果明显不如同期拍卖过的很多中低档瓷器和书画,未来投资回报也许将更低。
相比之下,低价艺术品由于以往升值的幅度不大,能买得起的人要多出很多,或许其绝对稀缺度不如那些“天价拍品”,但相对稀缺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它们。未来投资增值空间往往与相对稀缺的程度成正相关。
以往上涨过多的藏品已经用掉了足够多的增值,未来的升值空间往往会相应减少,藏品的投资回报率依据“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将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连续地增加一定比例的投入,对于同样的投资周期,所新增的收益会越来越少。市场的投资红利大多已经给了那些有先见之明,走对正路的投资者和收藏家。事实上,对于近十年间已经上涨数倍到十几倍以上的艺术品,投资增值曲线或许已经进入了饱和区。而那些刚刚被人发现并开始投资的优秀艺术家作品,已增值的幅度不大,价格相对不高,未来的增值空间容易被打开,这是寻求高回报的投资者应该去关注的。近些年,香港几大国际拍卖行都在推广中国、日本、东南亚优秀艺术家作品就是给投资者的一种新的选择尝试。
逐渐失去投资红利的艺术品市场,没有了齐涨轮涨,选择藏品将是一件更为困难的工作。也许,未来投资回报最为稳定的是那些古代的艺术品与工艺品,但增值最快的一定会是现当代的艺术品。投资收藏古代文物艺术品的门槛较高,藏家相对小众;多数投资者应该深入研究和大胆购藏现当代优秀艺术家的精美作品,去寻找未来有着最大增值空间的价值洼地!
《季涛谈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微信公众号号码:jitao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