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市场解读

(2018-10-11 09:05:47)
标签:

文物回流

鉴定

市场

季涛

分类: 收藏和拍卖热点问题探讨

      应雅昌艺术网《拍岸观澜》栏目之约而作。

 10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我以为,在已有《文物保护法》与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出台这则《若干意见》,是针对近期国内外博物馆管理、国内文物保护等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文物鉴定、流通、税收等方面的强烈反映,也为协调政府各部门支持、监管文物保护与文物流通而出台的新举措。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市场解读
    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这样评价《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今年7月《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基础上,送给全国文物行业的又一份政策大礼包。

结合国家于20171128日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我觉得,《若干意见》谈到了几个与市场相关的要点。

1、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监督管理,打击盗挖走私文物的行为。许多民间人士一直呼吁放开对出土文物的交易限制,希望能让私挖盗掘的出土文物予以合法变现,也有人试图借机让没有流传证据的各类真假古董以出土为名进入市场。实际上,细读《文物保护法》和新《若干意见》可见,政府愈来愈加强了对于地下文物的保护力度,更加严禁出土文物进入流通与拍卖的环节。

    2、《若干意见》第十一条中提及:“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制定关于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建立全国文物购销拍卖信息与信用管理系统,接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守信联合奖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这似乎是释放了一个信号:进一步放开民间的文物交易市场!前提是要在文物保护,加强监督,先建立登记交易制度试点,信息管理、共享和监督之下逐步放开。开放民间文物交易市场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呼吁,《若干意见》是政府高层第一次提出比较具体的措施。

3、《若干意见》第十一条中提到了“规范文物鉴定机构发展,多层次开展文物鉴定服务”,这也是广大民间收藏人士十分关心的事情。以往,国有文博机没有对民间藏品进行专业鉴定的义务,而社会上各类鉴定机构和人士杂乱无章、滥竽充数,给市场带来了很多的混乱。政府出台这一新规甚得人心。但如何开展?怎样做到多层次?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资格将如何认定?鉴定结果的争议、复核与监督,都是个不小的难题!我们拭目以待。希望政府多听从业内各类专业人士的意见,也由试点逐渐做起。

 4、《若干意见》第十一条中有这样一句话:“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我觉得,这是政府最高层第一次正式提出对于海外回流文物的支持。以往,政府更多是在强调对于当年被掠夺、盗抢而流失文物的追索。而自从2000年以来,由于内地艺术品市场的逐渐兴旺,大量海外的中国文物通过各种途径“回家”,国有文博机构也从中选到了许多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对回流文物贡献最大的是内地的拍卖公司,它们每年都会在海外征集成千上万件文物古玩在内地进行拍卖。《若干意见》里的这句话也是对拍卖业十几年成绩的肯定和支持。我觉得,政府应该鼓励民间人士到海外去购买当年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将它们带回内地收藏,或藏于民营博物馆、美术馆,也鼓励民间将回流文物捐赠给国有文博机构,供大众观赏学习。

5、《若干意见》中提到了“适时扩大享受文物进口免税政策的文物收藏单位名单”。经过几次调整,目前的文物进口关税基本为零,只是近期政府对由美进口文物最新的反制措施为征收20%的关税(见600亿美元反制清单),加上17%的增值税,自海外进口文物大约进关时要赋税为货品价格的17%-37%之间。这依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我觉得,不仅对于扩大《若干意见》中提到的收藏单位,而且对于具备资格的拍卖企业、文物商店等交易单位的回流文物,包括从美国回流的文物,应将关税和增值税全部降低到零。这将十分有利于中国文物的海外“回家”,也有利于增强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季涛谈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微信公众号号码:jitao6699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以关注该公众号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市场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