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的贡献与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标签:
清代书法碑学馆阁体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应“今日头条”平台栏目之约而作。
清朝历经二百六十多年,在中国书法史上属于书道中兴的一段时期。
清初,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得书法得以弘扬。清前期书法发展基本沿承了明末书风,所以这一时期书家的艺术创作,大多依然固守明代中叶兴起的书风,同时受到政治影响而显得多少有些拘谨。清初书坛,大体有上溯二王、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与追捧王铎、傅山等两条道路。
帝王喜欢“馆阁体”,顺治爱临黄庭坚,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乾隆喜爱赵孟頫行楷书。《三希堂法帖》的刻成,《石渠宝笈》中著录了大量法帖,“馆阁”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了极盛。
作为书法,“馆阁体”是指色泽乌黑、大小一律、形体方正、线条光洁的官场书体。缘自科举制度和统治者们的极力倡导,“馆阁体”书法成为明清时期书法创作发展的正宗。
到了清中期,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从而兴起了金石学。此时,“馆阁”帖学已步入穷途。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而到了嘉庆年间,书法已经基本从明末以来赵孟頫、董其昌和傅山、王铎的樊篱中解脱出来,借力于碑学,开始有了清朝自己的书法风貌。
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清代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清代书法发展的脉络是碑学和“馆阁”帖学的竞争和消长。
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中国清代书法的发展史,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恣意潇洒、雄浑大气的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