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关良和吴冠中的作品美在哪里?

标签:
林风眠关良吴冠中艺术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应“今日头条”平台栏目之约而作。
林风眠、关良和吴冠中都曾在西方学习油画,后来又都在油画和中国画方面有所造诣,并都尝试进行了很多中西艺术借鉴和融合的探索。因此,要想了解这几位画家,不但要了解中国画,更要了解西方油画艺术,尤其是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等近现代的艺术流派。只有了解他们在中西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和贡献,了解现代艺术的观念和追求,才能懂得他们作品中的艺术创新精神和现代美学理念。
关良(1900-1986),字良公,广东番禺人。1917年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入川端研究所、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及中村不折学习西画。他是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
古代文人画家们不屑画戏,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当年任伯年偶绘几幅也自嘲为“戏笔”。将戏剧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国画别开一生面”(郭沫若语)的要算关良。
关良认为:传统中国画主要是着重于精神表现,为了加强和深入表现精神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力使外形极度简化,而且常用完成主题的具有特色的几笔,来表达主题本身的复杂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有生气的表达。
梅兰芳曾评论关良说:“他的画在表现方法上继承了国画的优良传统而自成一派,重神似而不求形似。”
关良的戏剧人物画带有儿童画的“稚拙感”,这一特点在他画中人物造型上最为突出。他画中人物造型简练稚拙,不拘于解剖结构,类似儿童画的涂鸦,质朴单纯、率真自由,逗人喜爱。
儿童画的童真之趣浑然天成,是学都学不来的。关良的戏剧人物画,有童真之趣,不做作,人能返老还童那是最高的境界。他的笔墨功夫也是这样,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拙。他的画大巧若拙,这种童趣不是装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关良这么画,因为他把自己调整到了儿童的状态,这种状态跟他的修养相关的。
林风眠(1900——1991年),1920年赴法国留学。后来进入法国蒂戎美术学院,在浮雕家扬西斯先生门下学习素描。半年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入名家哥罗孟画室学习素描及油画人体。
林风眠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艺术教育方面始终坚持“中西调和”的艺术理念。他在绘画中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风格的绘画。林风眠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中西方艺术中的一些表现方法,如人物造型上的变形,色彩上的夸张,静物中不合透视法的摆布等等。
色彩也是构成林风眠绘画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敢于打破中国画传统重墨轻色观念的束缚,力图把西方重体量和光色与中国画的墨色两种方法加以调和,在宣纸上引进色彩,引进阳光,把传统水墨的黑白只作为黑颜色加以使用。他综合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表现方法,强调原色的运用,突出色彩的质感和直接的情感表现。他的色彩既强烈、直接、又抒情稳重,充满力量和热情,具备民间的质朴感和浓郁的抒情气息。
在绘画的原料和技法上,林风眠认为应尽量吸收物西方艺术的新方法,不应加以任何限制。他作水墨画,虽然用中国传统的宣纸、笔、墨为主,但不受其局限,为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把水墨物与水粉揉合一起,甚至以粉代墨,不拘一格。他的油画中有着丰富的国画元素,国画中体现着强烈的油画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