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詹姆斯特瑞尔光线装置艺术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应“头条号”平台之约而作。
1月22日,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回顾展将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此次展览涵盖了特瑞尔五十年来的艺术杰作,包括其代表性的灯光与空间装置和精选的摄影、版画作品。艺术家根据龙美术馆空间设计建造的全新场域特定作品也将在展览中重点呈现。
詹姆斯·特瑞尔
詹姆斯·特瑞尔1943年出生于洛杉矶。196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南加州“光线与空间运动”的兴起,特瑞尔开始尝试光线创作,因此他成为了这一加州艺术传统与1960-1970年代极简主义盛行结合产物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詹姆斯·特瑞尔《阿尔法(东)隧道》
詹姆斯·特瑞尔主要从事关注光线和空间关系的装置艺术的创作,迄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超过160次个展,而光线则是其一生唯一的创作素材。
特瑞尔通过在画廊、博物馆等人造空间以及在火山口等自然景观中呈现不同形态的光线作品,不断地挑战着观众对于想象与现实、空间与界限、被动观看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的感官认知。
他的光线作品既使用人造光也使用自然光,形态丰富多样,包括最常见于人造空间的平面投影作品、挑战观众感官判断的沉浸式超感官作品,以及自然空间内最为人熟知的特定场域作品等。
詹姆斯·特瑞尔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他仅仅靠着光线颜色和角度的变换,利用人类对光源、色彩感知的敏感性,营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作品通常利用封闭空间将观者包围,以控制观者接收光线的程度。以作品《天空》为例,就是一个足够容纳15人的空间,观者坐在边缘的长凳上,观看空间中唯一的天窗。特瑞尔也以光线隧道和投射手法来创造出看似具有质量和重量的形状,但其实这些形状只是光线的投射。
特瑞尔的作品要求观众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知去理解,一切形式的记录都会削弱这种感知的程度。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理解作品?特瑞尔谈到其作品《太阳神阿顿的统治》时曾说过:“观众一定要沉浸在这件作品中,就像走进一幅绘画中一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黑暗的房间里静静地坐上10分钟,直到真的看到我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品也在自我筛选着它的观众。”
詹姆斯·特瑞尔《太阳神阿顿的统治》
特瑞尔说:“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让观众像艺术家本人一样进行探索。我想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情境之中,而非通过他人来观看。”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不是极简主义,也不是概念艺术;这是感知艺术。光线是创作的资料,感知是创作的媒介。”特瑞尔也提到,对于艺术家而言,他希望创作出能让观众投入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一旦投入,他们就将从作品中有所获得。

特瑞尔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的一件作品《Acro Red》:一个正方形的红光色块投影到室内的一角,对于这件装置的体验可以归结为时间通道上几何图像与光谱的色彩最终在现场被感知。只有眼睛视角的调整才能全然观察到这个光的物件;持续地与这件作品进行交流才能体验到一种三维与可触摸光的作品的神奇之处。
也许,特瑞尔的作品能够挑战人们快速观看艺术作品的习惯。他认为观者在一件艺术作品上花费的观看时间太短,以致于无法认真欣赏作品本身。
2015年,詹姆斯·特瑞尔曾在澳大利亚洲国立美术馆举办过个展。该美术馆馆长罗恩·雷德福在谈及特瑞尔作品展览时曾说道:“对于澳洲民众而言,此次特瑞尔个展的首次造访可谓是难得一遇的机会。只有当你进入到展览现场,身处于特瑞尔的光线作品面前,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情不自禁与难以释怀。这种光线与色彩所带来的奇妙感觉无以言表,这便是特瑞尔的艺术,这便是大师的艺术。”
而且,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还做了这样的规定:参观者想要进入到特瑞尔个展现场时,需在展览入口签订一份免责声明,因为特瑞尔作品的表现手法实在太强烈。
上海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在特瑞尔个展布展时先行体验“光”的神奇
一般而言,特瑞尔的作品要求极为复杂的工程搭建来实现光线与空间的精准把握,因此,这次从1月22日到5月21日,詹姆斯·特瑞尔在中国的首个回顾展一定将备受期待。
《季涛谈拍卖》微信公众号号码:jitao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