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上相互依存的收藏家与投资客
标签:
收藏投资拍卖艺术品季涛 |
分类: 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理论与实践 |
应雅昌艺术网《拍岸观澜》栏目之约而作
http://comment.artron.net/?flag=column__expert&Tid=61&PersonCode=A0261209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参与交易的主要分为两种人:投资者和收藏者。投资者一般是指那些购买艺术品目的是将来卖出时牟利的人;收藏者则是指那些买来艺术品主要是用来把玩、装饰和研究的人。

投资者与收藏者的身份常常会出现转换。一开始,由于缺少资金,不断买卖艺术品赚取差价成为必然。投资者在交易中经济实力得到了不断增加,并在研究中对自己的藏品产生了更多的情感爱好,同时,他们在交易实践中也会发现,艺术品攥在手里的时间越长也许收益就越多。眼见为实的是:内地出现艺术品市场二十年多年来,一直将艺术品收藏在手不卖的人增值是最大的。因此,一些投资者慢慢走进了收藏者的队伍,其手中藏品出手的频率逐渐在下降。他们开始着眼于:留好货,出次货,逐渐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收藏体系。人们从短线投资慢慢走向中长线的持有和收藏,这就是如今拍卖征集中遇到越来越多惜售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拍卖场上“生货”、“精品”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
有许多人本身同时具有投资者和收藏者的双重身份。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买了就不打算卖,而为了手里的资金能不断增值,还要去买卖那些也许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但有利可图的艺术品。我的一位朋友喜欢收藏那些上古的青铜器、佛头和老窑瓷器,但每天在经营牟利的是清三代的瓷器;也有这样的收藏家,目的在于收藏古代书画,但也参与买卖瓷器和近现代书画,后者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和赢利,挣了钱最后还是去买古代书画来收藏。这样双重身份的人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靠投资某些艺术品去挣钱,挣了钱再去买特定的收藏品,投资、收藏两不误。
但市场上不能都是投资客,大家都去追涨杀跌容易造成市场的急涨急跌、忽高忽低而不够稳定。就像股票市场上不能都是由做短线的散户构成,主体还是要由做中长线的企业股东和各类投资机构构成,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市场的频繁涨落而给企业经营带来麻烦!
拍卖市场十分需要稳定的收藏者,也要有一定的投资人。如果只有收藏者,市场是会十分稳定,但货源紧缺则无法吸收新的投资者进来,也影响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和发展,很容易做成一个死水一潭的市场!有了一定的投资者甚至是投机者,市场就活了起来,总有人买,也有人卖,大家都有事可干,市场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笔者以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如果多数参与者是收藏者,少数人为投资者,市场则相对稳定,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海外的拍卖市场往往就属于这样的格局。一旦收藏家遇到“3D”,即离婚、债务和死亡时,收藏品就会整体释放到市场中来,经过挑选、整理的“生货”、精品又会再次出现,形成收藏品的重新分配和组合,从而构成新的价格体系,也为收藏品的传世形成新的流传有绪的记载。
目前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属于投资者多、收藏者少的格局,虽然两者的比例重心逐渐在向收藏者倾斜着。但随着文化、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向大众普及,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的队伍仍旧在不断扩容之中,新的艺术品投资者、爱好者将不断涌进市场。从近几年内地拍卖场上不断增加的新买家进场数量可以明显观察到这一现象,这必然带给内地艺术品市场新的活力、持续的动力以及新的希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