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珍贵的收藏品种——古代缂丝

标签:
缂丝丝绸拍卖艺术品季涛 |
分类: 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
应“头条号”平台之约而作“mp.toutiao.com”
6月7日,在北京匡时的春季拍卖会“神工妙造——古董珍玩专场”上,有一件清朝乾隆年间缂丝织造的作品《群仙祝寿图》上拍。这幅作品以浅色经丝为地,上用彩色纬丝缂织仙台玉阁,台阁云气缭绕,瑞鹤盘旋,苍松郁郁,蟠桃磊磊,营造出灵动祥和的仙境氛围。最上方西王母携侍女乘凤而来,仙台上吕洞宾遥相施礼,其旁福禄寿三星谈笑风生。灵台下寿海中麻姑驾舟而至,舟中满盛玉瓶牡丹。岸边八仙各收法器,又有刘海手举铜钱戏弄金蟾。最下部为和合二仙与送子张仙。此图除祝寿之意外,暗含了“富贵平安、子孙昌盛”之祝愿。作品工艺精湛,晕色秀丽和顺,为难得一见的缂丝珍品。
缂丝是丝绸的一种加工工艺。丝绸是用蚕丝织造或与人造丝交织而成的织品总称。古代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西汉时人们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缂丝是以桑蚕丝为原料,先将本色丝经于木机上,再将画稿衬于经线下,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摹到经纱上,用多把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颜色需要随意更换梭子,分区分色控织而成,称之为“通经断纬”。缂丝的织造工序独特而繁复,费时费工,其穿梭、拔纬十分缓慢,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梭子越多,花工越大,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因此,缂丝制品历来是皇室宫廷的御用之物,堪称“织中之圣”。
丝绸从实用品转向欣赏性工艺品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开始流行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至南宋时,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如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元代时期的缂丝艺术则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而到了明代成化年间,缂丝多摹缂当时的名家画稿,如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作品。
清代,缂丝艺术品均採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喜欢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乾隆皇帝更是十分喜欢收藏丝织艺术品,在他的《石渠宝笈》收藏著录中就有许多缂丝工艺品的记载。
缂丝工艺品具有四个特点:
1、缂丝作品大多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作品,其收藏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
2、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都是用丝线一根一根地临摹出来。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
3、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揩、洗,古人用其复制容易损坏的名贵纸质书画,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4、缂丝作品的立体感比纸质书画作品要强。
缂丝工艺品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中的稀缺品种。1995年,缂丝工艺品第一次出现在内地的拍卖会上,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一件巨幅缂丝作品——《群仙祝寿图》,估价仅4.2—5万元。这幅作品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只以9.35万元成交。
清乾隆御制缂丝《三星图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