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典当依然只是美丽的点缀?

标签:
艺术品典当鉴定评估季涛 |
分类: 艺术品市场 |
应《扬子晚报-扬子鉴藏》之约而作,刊载于2015年7月31日。
艺术品典当应该算作老话题了。北京金保典当行大约七年前开始尝试艺术品典当业务。因为对这个领域十分感兴趣,笔者当时曾经向相关经营人士做过了解,并到金保典当行观察过具体的业务运作。
几年前,将藏品送到典当行的人士并不是很多,其藏品的质量也比较差,真品率很低。比如,当时,金保典当行只是聘用了一位曾经在拍卖行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兼职作为鉴定评估专家,每周来一两个半天在公司定期接待藏家。记得有一个接待日,笔者在金保典当行现场观察,来送当的人络绎不绝,送来的藏品主要是中国字画和瓷器,但其中能够有质押价值的藏品很少,每天能有一、两单成交就已经很不错了!
由此可见,艺术品典当首先面对的就是业务量少、真品率很低的问题。另外,由于文物艺术品的种类繁多,因此要求鉴定评估专家的涉猎面要很广,什么都要懂一些。有时甚至要多位专家一起鉴定,或遇到特殊藏品专门请教其他专家复审,才能将典当风险降到最低。很明显,聘请专业人士成本很高,这与艺术品典当的收入常常难以匹配。同时,由于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的专业性很强,典当行的经营管理者与专家之间如何取得信任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那时金保典当行艺术品典当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式:聘请鉴定能力广泛的古玩专家兼职工作,聘用合同上要求该专家自担风险,当收当的文物艺术品出现绝当情况时,专家必须能够以当价购走质押品,由此增加专家的工作责任心,分担典当行的经营风险。此时,鉴定专家也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他可以通过典当行的窗口,低价买到一些绝当的艺术品。这一模式带来的问题在于,质押估价往往过低,交易不易达成。
据文化部市场中心2014年的统计数字,在目前全国近7000家典当行中,从事艺术品典当业务的只占千分之五,而真正开展相关业务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典当行只有20家。开展艺术品典当业务的上海东方典当行的两个鉴定评估小组每天要面对的赝品数量远远超过真品,典当率很低,入不敷出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