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举行的2015年春季拍卖会上,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拍的两件海外回流宋代告身的露面,引起了各界的十分关注。这两件告身拍品中,一件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的告身,1166年作;一件是北宋著名宰相吕夷简的七世孙吕祖谦的告身,1178年作,曾著录于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吕祖谦年谱》。


司马伋告身

吕祖谦告身
所谓“告身”就是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宋代的告身视所授官职高低,以各色绫约书写,盛以锦囊,由官告院授给。
近期,北京匡时召集了国内研究宋学和书法的顶级专家进行了内部的研讨会,众位专家一致认为该两件告身作品确为宋朝无误。
同时,北京市文物局也将这两件告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在拍卖前为拍品定级一级文物可不是为了拍卖行站台做广告来的,实际上是提醒国有文博机构:这里有几件国宝,你们可以来买,还可以依法行使优先购买,因此而买的便宜一些;拍前的定级,实际上也是为了给文博机构行使优先购买权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现存的南宋告身只有三件,除了上述两件之外,还有一件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王佐告身》。
上海师范大学著名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认为:“王佐的身份不能和司马伋、吕祖谦相提并论,这么一来,这两件重要告身作品的现世,对于我们研究宋史专业角度而言,提供了很多一手的直接证据,比如研究官制改革以后,公文流转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提供了实物证据”。
著名宋史专家、浙江大学古籍所龚延明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这两件宋代告身作品的重要性。首先,这是目前海内外首次公开发布南宋官员的告身;第二,经过考证,这两个“告身”中明确的表示了“命词”制度,包括员外郎、侍郎等等;第三,我们可以准确的看到南宋官制中,官员从最初的人名到最后上任的详细流程。
著名文物修复专家陆宗润则是从技术的层面来佐证这两件宋代告身作品的真伪:从绫和墨以及印泥三个层面去看,墨一定是宋代的墨;材质是宋代的绫纸;印泥是鉴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一个印泥制造以后50年以后肯定干掉,不能用,假如拿民国的印泥重新调剂油也恢复不了,印泥难以做假,这两件告身完全是水印,也就更加从技术的层面来证明是宋代的作品。
著名古代文物收藏家朱绍良谈到:《宋会要辑稿·文思院》有︰“干道五年(1169)
三月四日,诏:文武官诰身及僧道度牒,并依旧式,以文思院制敕六字织造,复行旧法。以工部侍郎姜诜言:自罢文思院制敕绫,用诸州杂花绫,假冒犯禁者多,乞依旧法。故有是诏。”
朱绍良先生提示道:“司马伋告身是乾道二年,绫纸没暗文;吕祖谦告身为乾道五年,绫纸有“文思院制勅绫。”
朱先生还从文字上进行比较考证:“对告身的研究,始于当年买到乾隆皇帝书《朱巨川告身》,当匡时给我看两件南宋告身时,吓我一大跳。按捺住激动心情,多方给告身挑毛病,包括简体字问题。其实简体字历代告身都有,大家可以认真看看下面的告身就知道了”。

唐颜真卿自书告身

颜真卿书《朱巨川告身》

北宋司马光告身
当然,这样的拍前文物定级也带来另一种效应,就是由国家的专家们给拍品保了真,定了品质。因此,对于古代文物的收藏者而言,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如果被民间人士买到,则有助于将自己的收藏品位大大提升档次,殊不知,内地一些国有文博机构甚至连一件一级文物都没有呢!将来若想出手这件文物时,有文物局的红头文件做支撑,师出有名,无后顾之忧,这正是文物艺术品投资时十分看中的一点!
据悉,北京匡时将于6月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预展,两件告身将在6月6日“畅怀——历代书法”夜场中拍卖。笔者预计,这两件南宋告身,恐怕已经引起国有文博机构的关注了,一场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的博弈即将开始,鹿死谁手,如何天价,我们将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