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季涛胜诉 学术可争论名誉不容侵犯

标签:
功甫帖学术争论名誉权 |
分类: 转载文章 |
因为事关一幅市场价值约等于5000万人民币、艺术价值不可计量的文物,这场争论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包括很多平时不关注这个行业的人。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说,虽然不具备鉴别文物的知识,但对于《功甫帖》到底是真是假这一悬念,一开始就没怎么怀疑,刘益谦把这幅国宝从国外竞回故土,体现了一名收藏家的良心与责任。况且,它的真实性,先有国际顶尖拍卖行的特别小组和刘益谦的专家团队进行鉴别,后有高倍显微镜扫描、高科技手段检测,基本上可以排除有鱼目混珠的可能性。况且,文物鉴别是一件非常复杂、严谨的事,上海博馆物三位专家凭几个未经证实的论点,就轻易断定《功甫帖》是临摹自清代的伪本,外行人都能看出这种行为本身就缺乏起码的专业态度。
而对于支持刘益谦、反驳上博专家的业内人士,大多数人都是从理性而发,其中就有北京职业拍卖师季涛先后发表了《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为啥要质疑〈功甫帖〉真伪?》、《由〈功甫帖〉纷争谈博物馆专家为民间鉴定》等多篇学术文章,以一名职业拍卖师的视角,对《功甫帖》事件提出了客观、专业和深入的解读,例如文物为何真伪难鉴,如果被证伪的话谁来承担损失,上海博物馆与《功甫帖》前世渊源等等。熟料,正常的学术论点却招来恶意攻击,其中就包括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杨丹霞在网络上的肆意谩骂。2014年4月,季涛以状告杨丹霞名誉侵权,双方的学术论战正式演变为司法事件。2014年7月,朝阳区一审判决季涛胜诉,杨丹霞不服上诉,于是有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一宗由学术争论引发的名誉侵权案就此尘埃落定,杨丹霞用来谩骂、侮辱季涛及其他多位学者的微博帐号“Mr让阿让”被要求删除相关全部内容,其本人也被判赔礼道歉,季涛的名誉权得到了法律的捍卫。但是不得不说,《功甫帖》事件仍未结束,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行业乱相仍然历历在目。如果说,上博专家文章仍可视为学术范围讨论的话,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是何等道貌岸然的公职身份,竟然穿上马甲以最丑陋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个事件要引以为戒,不然今天杨丹霞输了,明天还会有其他人去做同样的事。
删微博、道歉,以及三千多元的赔付,与国宝和当事人的名誉相比,真的不多,但这纸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力量。学术可以争论,真伪不容混淆,名誉不容侵犯,只有不断净化行业环境,让学术归学术,争论归争论,这个行业才可以进步,才能对得起先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从刘益谦把《功甫帖》带回国,到季涛胜诉,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风波和争议,这并非坏事,清白者自清白,无惧检验。从这点看,《功甫帖》季涛的最终胜诉不仅显示了法律的正义,也彰显了文化正气,那些别有怀抱的用心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