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功甫帖》研究、鉴定报告的PK

(2014-02-11 10:10:24)
标签:

苏轼

功甫帖

朱绍良

鉴定

文化

分类: 收藏和拍卖热点问题探讨

    应99艺术网之邀而作 http://www.99ys.com/www/special/news/detail--5--74.shtml

    苏轼《功甫帖》也许是中国拍卖史上最重大的真伪之争,其激烈程度远超过上世纪“兰亭论辩”和发生在美国的《溪岸图》论辩。而且,是体制内博物馆研究员一方,向民间收藏家藏品挑起真伪之争,甚至向历史上的前辈鉴定大家质疑。此举导致海外拍卖公司巨头应战回辩,台湾学者隔空接战,以及买家的鉴定顾问专著来论辨真伪。

    这次论战引发学术争论,在某种程度上招致大部分国人驻足观战,有益于促进古代书画研究力度。面对正反双方的研究报告、论文研究深度、水平高低,笔者首先将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等人和古代书画收藏家、鉴定家朱绍良的两份鉴定报告,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并排列如下,以利普及鉴定知识,让书画爱好者对比明辨。

                  《功甫帖》证伪一方与证真一方的PK

             

            证伪一方                                                    

证真一方

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诸文进、罗高桦

朱绍良

1) 《功甫帖》钩摹本,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等,“双钩阔填”说

引用谢稚柳先生对摹、临、仿的意见:摹有三种技法,“借光透视”与高倍放大镜观察,均未发现钩摹痕迹。从拓本双钩阔填变成墨迹案,颜真卿《裴将军诗》墨迹,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北京故宮所藏的墨迹本,因其字迹笔划太过拙劣,被徐邦达先生鉴定为伪本。

2) 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鉴藏印,按照项元汴的收藏习惯,不可能不在《功甫帖》上留印。

朱绍良引证张伯英收藏的王羲之《此事帖》、普林斯顿大学王羲之《行穰帖》、有邻馆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台北故宫郭忠恕项子京收藏,已有普《雪霁江行图》(11)经过世定论为真迹,四幅作品本幅上均没有项氏收藏印。不久前于故宫合璧的《出师颂》,这一名迹曾经项子京收藏过的,其上面亦不见项氏藏印。

3)清代书画名家翁方纲的书法存世较多,与这幅拍品立轴上的翁氏书法差距甚远。根据是对照《复出斋文集》内容二者有出入,翁字应该是稍瘦长,不应这般略显方些。

上博馆藏苏轼()《六君子图》卷,跋尾的翁方纲题跋,亦符合“略显扁方”的形态。北京故宫收藏欧阳修“《灼艾帖》卷上,翁方纲为江德量题跋跋文与文集存有出入。这两本翁跋与《复出斋文集》都不同。

4)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1763 -1807) 辑刻的《安素轩石刻》。许汉卿以前七收藏印皆伪。

为安仪周收藏印真,是《墨缘汇观》著录。安仪周收藏印与苏轼《功甫帖》藏印一致。对比黄庭坚《致云夫弟帖》、苏轼《覆盆子帖》墨迹上“安儀周家收藏”鉴藏印,亦完全一致。

5)张葱玉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里,不知出于何因,没有载入《功甫帖》。徐邦达此件作品实物。

()慎先北平诒书,寄示东坡《功甫帖》、元章《章侯茂异帖》、《道祖帖》,又陈俊卿、李寿   先生未见朋二札子影本,索价二万元。张葱玉日记、收藏过很多作品如《局事帖》、《苏米合册》中米芾二帖,也为编入《木雁斋》。实际张葱玉看过实物。徐邦达1992年第02期北京故宫《院刊》,在《书画鉴定百例》中《苏轼<</SPAN>宣德郎刘锡敕草>一 页》,和《徐邦达集古书画过眼录》值得注意的是,徐老加了“按”语,“《功甫帖》为第二幅,虽只九字,极具神采。”

6)墨迹本书艺与苏书不符,远差于拓本。用笔居然以偏锋为主,线条无不单薄枯与东坡无一毫沾边。

引用谢稚柳先生在鉴定苏轼书法曾发表过考据见解:有人评论苏轼的字“用笔不合古法”,“腕著而笔卧,梗,故左秀而右拙”,从中可领会苏轼用笔是偏锋的,而评论者认为应该强用中锋的古法,且用中锋瘦硬,用侧锋则较肥而松。这是苏门学子黄庭坚所言。

7)《功甫帖》钩摹本右下有“世家”一印,翻刻自《安素轩石刻》所收的苏轼《功甫帖》拓本。是否《墨缘汇观》著录?为何元明数百年没有著录?

“世家”印与台北故宫藏徐铉《私诚帖》上钤印为同一半印,依据《私诚帖》半印分析,“世家”半印与“义阳”半印,极似“义阳世家”同一藏印,此印至少与东坡无一毫沾边。“图籍”。这方半印左侧部分,在“轼”字右侧,右侧部分在“别”字左下方,今已漫漶不清了。《功甫帖》上符合安岐收藏印,符合《墨缘汇观》著录钤四个半印,即“义阳世家”和“图籍”骑缝印,至少早于《石渠宝笈》。北京故宫藏《听琴图》、马麟《层叠冰俏图》!

880年代曾有人研究过一件文革抄家得来的《功甫帖》,经过研究考证,发现是赝品于是退回物主,后来听说此物被带出境外,可能流入美国,但目前也无法确认。后又否认进过上博,是依据图录研究得出结果。

研究者主要参考苏富比《功甫帖》拍卖图录。这是古代书画研究大忌,仅凭图录研究,是非常不严谨的行为。图录上是看不清“双钩阔填”,如果真的没上手看实物,出研究报告是不负责任的。

9)兴味索然、寒碜,运笔亦不知所措,如鼠迹乱蹿,一派伧父面目。欺世之作若登堂,惑人耳目,贻笑后人。无论是徐邦达,抑或启功、谢稚柳等书画鉴定权威,生前难免也偶有争论或看“走眼”之处,从这一角度而言,倒也未必完全迷信权威。

谈及已逝去的启功、徐邦达、谢稚柳诸贤,言辞不敬,三位前辈对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功绩甚伟,今人怀敬重之心非以贬盖棺!用词的武断已情绪化地失去媒体客观立场与公正调查。

10)单先生在戈勾挑笔、“功”字撩笔亏墨,呈锯齿状,这说明《功甫帖》墨迹不是双钩而来。近日单先生在得知苏富比《回应》后向媒体表示,“不会看、不理它,《功甫帖》摹本,可能是自己写的,没有双钩阔填单先生公开易帜否认“双钩阔填”一说

专业人士不能“不会看、不理它”,那就是失去专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负责任态度。指摘个别部位,有失公允,收笔上挑带出   是牵丝,源于书写结构变化。这才是苏轼的真风格,所谓“宋人八面出锋”。单先生细察《功甫帖》的用笔,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然而有些地方却显得别扭。单先生举证的台北故宫藏《北游帖》,“轼”、“尉”、“未”、“顿”字,非常不美。

11)质疑翁方纲考证为:苏轼三十六、七岁所书有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四,《宋荟要辑稿》和《马鞍山地方志》记载,应为元丰四年写给郭功甫此帖,也是可以成立的,这一年是公元1081年。

12)《功甫帖》疑点补遗”一文质疑:1)油笺纸《功甫帖》是作伪母本。2)《功甫帖》“虫吃”露作伪痕迹。

古书画虫吃现象普遍,藏于南方的书画多遭软体齿弱的蠹虫食蚀,蛀痕为弥漫式。如曾巩《局事多暇帖》页。北方多为衣鱼,节肢齿尖,蛀痕为点洞式。如宋版书《文苑英华》。

13)完整报告中将不涉及《功甫帖》纸张问题。

纸张问题是最主要问题,它决定是否钩摹的关键。苏轼《功甫帖》属于“国纸”楮皮纸,唐宋时期荡纸帘为竹制帘,通常为一帘三纸,元明以后,抄纸帘变得大而阔,改为一帘一纸。南宋以后,抄纸竹帘改为丝网抄纸,帘纹不明显。北宋四家苏、黄、米、蔡四大家喜用皮纸,易于有自己特点。蔡襄草书笔画露出一丝丝白道,称之为“飞白”;东坡字体豪放、潇洒;黄庭坚字雄健挺拔;米芾则重视天真自然。北宋李建中的《贵宅帖》、苏轼《新岁(展庆)未获帖》、宋徽宗《夏日帖》都是楮皮纸。这种楮皮纸是半生半熟,仔细观察可见渍墨痕迹。关于明代罗纹纸问题,可以说上一句。这是概念问题,请质疑者读一读(中国造纸史),搞清帘纹与罗纹的定义。

14)没有解释苏轼书法特点。

苏轼书法风格逐一拆解,正是苏轼《功甫帖》与苏轼书法风格相符。

     笔者征求了业内部分专家学者对上面两份鉴定报告的对比分析后,大家普遍认为:相比之下,朱绍良先生的鉴定报告考证更为全面细致,论据详实,在辨别苏轼《功甫帖》的真伪问题上更加有说服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