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贤书《出师颂》两段拍卖的传奇

标签:
出师颂隋贤书嘉德拍卖季涛艺术财经文化 |
分类: 艺术品收藏与拍卖史话 |
应《艺术财经》之邀而作连载艺术品拍卖史话,刊载于2013年第3期。
2003年7月10日,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正在预展中的拍卖品隋贤书《出师颂》就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行使“优先购买权”以2200万元成交价购藏。这次故宫没有等到拍卖会上去竞买,而根据刚刚修改完善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直接优先买到。
《出师颂》是一幅古代书法作品,尺幅为21.2×127.8厘米。
据传,隋朝人书写的这幅《出师颂》传到唐代时,曾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收藏。后又经过唐邵王李约、唐中书侍郎王涯及书法家钟绍京之手。到了宋朝绍兴年间,宋高宗将它收入宫廷。宋代大书法家米友仁、元代文人张达善曾在此作品上留有题跋。时至明代,大收藏家王世懋又将它带回家中妥善保管。《出师颂》就这样在宫廷和民间反复游历了几个朝代,最终还是由乾隆皇帝录入《御制三希堂法帖》藏于自己的紫禁城中。
1997年,嘉德拍卖公司的古籍专家拓晓堂先生到某城市去征集古籍善本拍品。第一天下午,拓先生外出赴约看拍品,在返回征集办公室时,他一眼就看见办公桌上摊着一张打开的书法卷子,他立刻感到可能碰到重要的东西了,于是就情不自禁地随口问道:“这是哪位先生的东西?”这时靠窗站着的一位戴眼镜、文质彬彬的小伙子答道:“是我的。”小伙子立刻反问:“您是拓先生吧?”小伙子接着说到:“这东西已经请你们公司的人看过了,他们让您回来再看一看。”拓先生先是重新仔细地审视这段书法文字及其内容、印款,翻来复去地看其装裱,因为这段卷子是一段残卷,无头无尾,无年款,但经过粗略的鉴定之后,他心里已经基本确定:第一,这段书法书写的年代至少在宋元之间;第二,其内容是两段跋文,一段作者佚名,一段作者为张达善,均为关于《出师颂》的跋文;第三,精细的装裱,应该是“宫装”。可以肯定的这是一件“开门”的重量级文物。
小伙子向拓先生讲到:他是当地一家外企公司的雇员,他们老板喜好古玩收藏。有一次陪老板在古玩市场闲逛时,一位老人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对他说:“看小伙子您像个文化人,有点东西不知您喜欢不喜欢?”于是老人从包中取出此书法卷,小伙子看是件旧东西,于是没有商量,便花了3000元人民币买下了这段书法卷子。小伙子将此卷拿到当地最大的文物店请老师傅鉴定和估价,结果文物店不收这东西,大失所望的小伙子无奈地问:“这东西要卖,到底能值多少钱呢?”接待他的人说:“可能卖1000元吧。”小伙子悻悻地离开。最近他看到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到该城征集拍品的广告后,特意想请嘉德公司的专家来鉴定一下。
后来,小伙子将这段残卷送到北京,拓先生如获至宝,他在“中国嘉德1997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的图录中写道:此跋在《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参见《隋人书史岑出师颂表》条。1922年十一月初九溥仪将此卷赏赐溥杰,携出宫外。几经劫难,此卷已裂为数断,惜《出师颂》今已不知下落,存者仅《出师颂》后之张达善题跋。题跋文字参见《石渠宝笈续编》。
在估价时,这件拍品的估价是25万-30万元。非常遗憾的是,无论嘉德拍卖公司向收藏界如何解释它的重要性,如何介绍它的学术和市场价值,这毕竟是段残卷,最后只在拍卖场上拍出了25万元。这个结果令拓晓堂十分沮丧和不满意,认为这与他的期望相差太远。后来,拓先生又多次找到那位小伙子一起去古玩市场寻找当初卖字的老人,企盼着找到另一半残卷,可六年的寻觅,毫无结果。
2003年8月18日上午10时,一辆装甲运钞车从位于北京恒基中心的嘉德拍卖公司出发,在五名持枪警卫和嘉德拍卖公司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使得《出师颂》重归故里。这件饱经沧桑,曾流落民间不知去向整整80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故宫,从而成为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