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赛的结果来看,选手们对于常识问题涉及之广泛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因此,不管看了多少遍拍卖师的教材和法律书籍,丢分还是一定的,事先的复习与得分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问答题目主要考得就是选手知识面的广度以及现场的快速反应。答出10分满分者在90多位选手中只有一人。
复赛中第一次采用的“唱价”方式虽显单调,但毕竟是一种尝试。最早有人建议在决赛中也采用“唱价”,也被大家给否了,大概还是觉得不够成熟,不能代表拍卖师的真实报价水平。
据我的观察,凡是赛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唱价”训练并组织起来互帮互练的,得分相对都比较高。尤其那些自发组合进行练习的选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施加压力,报价速度增加较快,能在1分钟内报价到15-17万元,而集体的练习更能注意到报价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唱价”比赛时,加上一定现场主持的辅助表情的选手得分情况就比较好。那些与其他选手联系不多而一人在家闭门练习“唱价”的效果就要差很多了。
复赛的主持技巧部分沿袭拍卖师技巧考试的方式,没有什么新意,因此对于通过考试时间不长,甚至没有多少场上实际主持经验的人会有一定的帮助。获证时间较长、场上经验丰富的拍卖师对于“250”、“258”的固定套路也许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比较容易失分。
这次的决赛题目出得比较丰富,模拟现场和模拟标的的题目,虽然一些题目有些理想化,在实际当中也难得一见,但对于参赛选手及观众了解如何应对拍卖场上的突发事件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而且这次比赛,给了大家很多启示,也许,拍卖师如何应对场上突发事件会成为业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会引起大家更多的讨论和重视。
从获奖选手的情况来看,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首先是大赛没有“常胜将军”,在评委一个又一个陷阱题目的“死缠烂打”下,再冷静的选手也会被弄得紧张而张口结舌、词不达意;
2、比赛题目中,资产拍卖与艺术品拍卖的分界十分清晰。主要从事资产拍卖领域的拍卖师选手往往擅长有关资产拍卖的法律规定,而对于艺术品拍卖场上的突发事件常常应对过于僵化教条,缺少随机应变、息事宁人的迁就手段;而习惯于灵活应对的艺术品拍卖师对于资产拍卖中的法律程序、优先购买权、降价式拍卖等就难以应对。能做到在艺术品拍卖和资产拍卖两个方面都游刃有余的选手几乎没有,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3、许多选手的主持风格模式还没有离开拍卖师考前训练的固定套路,因此缺少语言、姿态上的丰富多彩和个性化。选手牛岩为什么在出现失误的情况下没有进入前六名还得到了“最佳口才奖”和“最佳人气奖”?就是因为他在比赛中充分表现了自己丰富多变、机智幽默的语言特点,而脱离了“考试范儿”,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我一直以来主张、推崇和自己身体力行的。“千人一势”、“千人一语”的“考试范儿”即使做得再熟练,也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是难以适应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拍卖场风格的!
4、我一直以为,拍卖师的语言比手势要重要得多!这次的“金槌奖”获得者容国雄的语言表达功底扎实、口齿清楚、表达抑扬顿挫、节奏感很好,一上场就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感。而他的手势相比之下则并不出色,但并没有影响到他最终的夺冠。“铜槌奖”选手吴迪,实际主持经验没有超过3年,但她在决赛中的语言有条不紊、轻松自如、娓娓动听,似乎没有一丝的紧张和慌乱,这与她以前的播音主持训练不无关系,因此为她增色很多。
5、富于亲和力的主持更加难得。北京选手梅立岗从事了几年的艺术品拍卖的主持,其风格是轻松自然和富于亲和力,其永远都会挂在嘴边的笑容似乎可以感染者场上的所有人。比起许多选手紧张僵化的主持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如果不是一道他不熟悉的资产拍卖的法律题失分,应该说是有希望进入前六名的!
6、很多模拟现场的题目是没有简单的正误答案的!甚至几种解答方式都可以是对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回答,回答是否准确、完整。比如说,拍卖场上有法官或公安人员要求拍卖师停止拍卖涉及债务纠纷或涉嫌被盗的拍品,选手在回答时可以考虑先派其他工作人员去验证、辨明情况,此时应形式上暂停一下场上的拍卖,然后与工作人员商量后再来决定是否继续拍卖或是中止。选手不应该站在台上什么也没做就简单回答,形式上似乎不够完整。
7、不要拘泥于法律,要先会息事宁人。有些题目看起来能够用有关法律来解释和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往往难以实现或难以取证。实际的拍卖场上往往采取的不是用法律去吓唬、震慑对方,而多采取息事宁人、不影响拍卖会的继续进行为处置原则。比如:竞买人举牌后又摆手不要了,竞买人现场捣乱,竞买人出价后逃离了拍卖场等。此时,拍卖师为了不影响场上的气氛和拍卖会的继续进行,往往采取迁就违约竞买人的方式,而回到前面某一价格重新拍卖。此时过分追究违约人而与违约人大声争吵或暂停拍卖会都是不可取的。
关于决赛中的现场模拟一些题目,我想抽时间在《第三届“中拍杯”全国拍卖师大赛观后感(三)》中谈谈我的解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