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新西兰二手车交易差距有多大?
(2009-12-02 09:07:35)
标签:
新西兰日本二手车拍卖交易横滨汽车 |
分类: 拍卖见闻 |
转载自搜狐博客《
看车侃车》
有个叫“丹尼斯”的新西兰人近日到武汉考察二手车市场时,在闲聊中也顺便介绍了新西兰的二手车市场交易情况。将其断断续续介绍的情况串在一起,我们对新西兰二手车交易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比我们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不得不承认,我们落后得太多了,太远了。
丹尼斯今年50岁。据他说,他在汽车市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年,有些做厌了,做烦了,于是,在50岁之际,抛下工作开始了学习生涯,攻读MBA,想把二十年的汽车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在书本上找到答案,梳理出新的心得。这次到武汉和中国其他城市,就是专门来考察中国的二手车市场的。这相当于我们的大学生实习课,只是我们的大学生往往是为实习而实习,没有丹尼斯这般认真罢了。
丹尼斯说,新西兰是一个农业国,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广人稀,没有汽车制造业,但是在用车数量和人均汽车拥有量都比较高,车源主要是二手车。由此,造就了新西兰二手车交易行业十分发达。
从事二手车交易,说白了,就是抓两头,一是上游的车源,二是下游的客户。手中没有车,这二手车生意就没法做;有了车,不能尽快出手,车子积压在车场里,吃这碗饭的人也会亏得连稀饭都没得喝的。
新西兰的二手车源主要来源于日本横滨,丹尼斯所在的公司在那里设有办事处。记者在以往的有关二手车文章中曾介绍过日本的二手车交易情况,他们主要以网络交易为主,比如日本苹果公司,1995年以来,每年实现的交易量都在五、六百万辆之间,最高峰的1996年曾达到712万辆;在二手车经营上,主要以拍卖为主,比如1995年注册登记的二手车为795万辆,其中参与拍卖的达到359万辆。到了2004年,注册登记的二手车为820万辆,参与拍卖的二手车达到682万辆。这么大的二手车流量,主要靠苹果公司设在世界各地的140多家连锁店来完成的。新西兰的二手车源,就是通过参加日本的二手车拍卖会得到的。
日本横滨有个很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他设在全国各地的分部收到车后,都拉到横滨车场里。拍卖前,要发布一个公告,让购买者进场看车。购买者看中哪个车后,心中有数了,就记下车号,然后统一参加拍卖活动。由于用于拍卖的车多,参加拍卖的人也多,拍卖活动便安排得很紧凑。大屏幕上显示车名车号之后,留给竞买者的思考时间和按按钮的时间加起来只有15秒钟。
日本用于拍卖的二手车,用我们业界的行话说,就是“价格已经做穿了”。在一个起拍价位里,车子不分颜色,不论车型,不管是哪里产的车,都是这个价。在“这个价”里,拍卖者赚取的利润是不多的,大家也是知晓的。更重要的是,拍卖方会向竞买者明确告知“这辆车”的车况,说明车子哪里有什么问题,多大的问题,是不是出过事故,事故是什么样的,当时主要损坏的是什么部位,这个部位是修理的还是更换的,等等。对此,丹尼斯说,“因为都是老客户,他们求的是长远交易,不会加太多的利润,更不会欺骗消费者”。所以,看车和拍卖时,竞买者不需要太操心车况,不会担忧“挨宰”。故而在拍卖会上,当张三第一次举牌后,第二个李四举牌加的价不会太离谱,大都是在业内人认可的范围,不像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拍卖会那样情景,一个一个死命地向上抬价,似乎志在必得。
参加二手车拍卖会的,不像我们的二手车拍卖会,只有竞买者一方参会,日本的物流公司也参与其中。当一辆二手车拍卖成交后,物流公司马上跟上去。简单办完手续后,车子就装船发往新西兰了。
车子到了新西兰后,丹尼斯所在公司的总部简单加以整修,便发往设在新西兰全国各地的分销店,卖给终端消费者。由此,一个交易活动便告结束。
对照新西兰的二手车交易,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二手车交易存在的问题太多了:
其一,交易主体,人家是以公司名义,中国是经纪人的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来看,丹尼斯所在的公司也是“二手车经纪人”,但是这个“经纪人”是个群体。而中国的二手车经纪人,则都是“车贩子”,是下岗后找不到工作而又会开车的人,为了挣两钱糊口而慢慢切入到市场里的。作为公司,其运作必然要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管理必然要细化,追求的目标必然是“百年老店”。而个人行为,则全靠个人素质起作用,随意性很大,追求的是短平快赚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而,在中国购买二手车,消费者很不放心。
其二,最大的不同是诚信度不一。他们的二手车吃进和吐出,都是通过拍卖这种形式实现的,而且价格是“穿”的。无论是中介方还是终端消费者,购车时从来不会担心“挨宰”。而在中国购买二手车,你就是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一个不宰人的车贩子。在我们的二手车市场上,消费者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车贩子开出的价格,如果你不小心,就会含有上牌费在里面。如果消费者精明,指出了这个问题,车贩子就会装出一幅恍然大悟样,一拍脑袋说:“啊,我忘了,那就再减几个钱吧!”业内人士常说,车贩子赚的就是这个钱。至于这台车到底是加了一千元还是五千元,除了车贩子知道,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其三,人家是搞网络经营,中国是车贩子个人收车卖车。这种差别,就像一个人骑自行车走路,一个人开车一样,不可比。更可怕的是,中国人太精明,对网络销售二手车总是心存疑虑,总觉得加盟其中,自己成了别人的“附庸”,成了别人的“牛尾”,死命拒绝。君不见,近年来,有关二手车网络经营雷声大雨点稀,就源于此思想作怪。
其四,新西兰进口二手车是“岔的”,国家不加任何阻拦,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有关“禁止进口二手车”政策,至今还是有效的。虽说近年来出现了进口二手车现象,国家对此也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再次强调“禁止”,也没有说“允许”,但这种进口行为仍是偷偷进行的,是要找出各种合法借口才能行得通的。由此,它给海关一些不良之徒“吃黑”提供了条件。
第五,不论是日本还是新西兰,他们销售二手车都是追求规模效益,而在中国则是追求单车利润。丹尼斯考察了一些4S店的“二手车部”后,看到只有三五台二手车停在哪里待售,连连摇头,“没有足够的车源,怎么可能经营得下去?”丹尼斯实在不解中国的二手车经营之道。
毫无疑问,中国的二手车交易模式和经营方式是落后的、自发的、原始的,而二手车市场又是庞大的、高速增长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双大脚穿了一双小鞋一样,令人感到不舒服、不适应。解决的办法,削足适履肯定不行,唯有改变鞋子以适应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谁来改变它呢?在“减少行政行为对市场的干预”的今天,用行政的力量过多地加以干预,肯定不行;完全靠市场自发地“同国际接轨”,又肯定会出乱子,而且不知会浪费多少资源,才能接上轨。记者认为,最可行的办法,还是政策上加以引导,调动市场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为好。只不过,单有一句“国家鼓励二手车市场开展网络化经营和连锁经营”,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