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季拍卖出现的书画拍卖成交率下滑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了2006年。北京保利2006年新春拍卖会成交率仅为69.1%,嘉德四季拍卖中国书画专场成交率也只达到76.8%,北京翰海迎春拍卖会当代中国书画361件,成交率为57%,总成交额仅为460多万元。与近两年来动辄九成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成交率相比,各拍卖公司的成交率都在六七成左右徘徊,最低已经跌至50%以下。齐白石、李可染、林风眠、张大千的作品的市场平均拍卖价这一年开始走平甚至下降。
买家离场的一个原因,跟拍卖市场的不规范、赝品越来越多、收藏家热情受到打击有关。成交率下挫的另一个原因,与艺术创作开始浮躁有关。市场火热时利润巨大,一些艺术家心态发生变化,开始大量自我重复,千幅一面的“行活儿”多了,价格自然要下跌。另外,以前书画炒作的痕迹太明显,跟炒股票一样,市场又非理性追涨,调整似乎是意料中的。
中国书画以外的拍卖项目也受到了影响。2005年最为“强悍”的油画拍卖,2006年的成交率也从2005年动辄90%以上迅速下降到七成多一点,要不是突如其来的当代艺术热潮挽救了一把,也许会跌得更难看。2005年引领油画拍卖潮流的“三驾马车”,2006年也出现了成交大幅下降的情况。其中,画家杨飞云2005年之前成交率基本在百分之百,2006年以来平均价格未跌,但出现了仅为50%的成交率;以画西藏少女闻名的艾轩2005年成交率为百分之百,2006年春拍两件作品全部流拍;画家王沂东的几件大作流拍;而2005年以来“叱咤风云”的陈逸飞作品,2006年居然有十多幅作品流拍了。北京华辰的春拍油画专场,吴冠中、陈逸飞、杨飞云、陈丹青、何多苓,这些市场最看好的名家,也纷纷流拍,这在2005年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的下滑并没有影响一些珍稀拍卖品的高价成交。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壹圆金样币以31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刷新了中国金币拍卖的世界纪录。这枚样币系1926年在天津造币厂试制,据介绍,此样币当时仅铸二三枚,是供奉系军阀张作霖把玩之用。该样币未见任何博物馆及其他收藏家收藏,目前仅见此枚,弥足珍贵。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诚轩的春拍上,1898年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试铸样币,以236.5万元成为了专场拍卖中的最高价。这些珍品的高价成交,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机制币投资市场的火爆。英国于1797年铸造了世界上第一枚机制币,即使用机器铸造的钱币,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人类手工制币的历史。中国的机制币从开始铸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近年的拍卖市场情况来看,机制币已经逐渐确立了在钱币拍卖中的“龙头”地位。
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此一件拍品的成交额,占中国嘉德公司整个“瓷器工艺品翡翠钻饰”专场139件拍品成交总额的52.6%。嘉德春拍中亮相的《金沙江全图》全长74米,是目前发现存世最长的中国古代地图,以280万元刷新了中国古代地图的拍卖最高价。
2006年7月29日,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著名画家傅抱石生前创作的一幅大尺幅国画《雨花台颂》以4620万元的拍卖成交,创造了中国画单幅作品最高价记录。中央电视台对当天的拍卖还进行了电视直播。《雨花台颂》是傅抱石于1960年3月所画,尺寸为241cm×326cm。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在看过该画后认为,《雨花台颂》是上世纪90年代后从江苏省国画院库房流失到外面的傅抱石作品,1990年他还曾在江苏省国画院的库房里见到过这幅大画。为此,他已苦苦追踪近十年。尽管经南京当地媒体宣传,很多人表示“声援”傅二石,希望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此事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缺乏有力证据,而且在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政府职能部门通知拍卖公司这幅画存在非法性,所以拍卖还是依然进行了。

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徐悲鸿油画代表作《愚公移山》以3300万元价格成交。这一价格也创下国内油画拍卖最高纪录以及徐悲鸿作品拍卖最高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曾于2000年嘉德在线网上举行的拍卖会上,以250万元的价格易主。6年增值10倍,不仅显示了《愚公移山》巨大的投资回报,也显示出中国油画市场的巨大潜力。
2006年北京艺术品市场相继发生了多起书画“打假”事件。一起是在2006年7月,画家史国良发现北京传是拍卖公司准备上拍他的两件作品都是伪作,他立即通知拍卖方要求撤拍,但拍卖公司拒之不理,画作依然出现在拍卖预展。最后史国良将该公司告上法庭,北京第二中院受理此案,11月史国良胜诉。另外一起在8月,吴冠中通过朋友寄来的图录得知,北京某拍卖公司将在9月17日举办“吴冠中作品专场拍卖”,但其中的21幅素写、1件油画、1件水粉、1件水彩画竟无一真迹。8月28日吴冠中致电该公司,称即将拍卖的专场画作不是他的真迹,全是赝品,要求撤拍。出于对画家的尊重和为了维护公司的信誉,该公司决定立即停止举办这场拍卖会。
2006年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以及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发生的最大事情莫过于是中国当代艺术品行情的突然走强。这与2006年3月31日纽约苏富比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一炮打响有很大关系。在这次苏富比春拍上,油画家张晓刚的《同志120号》以97.9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9.79万元)的惊人高价拍出,对内地艺术品市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受此带动,随后的北京保利和中国嘉德春拍的油画专场皆突破亿元大关,许多画家都创出了个人拍卖新纪录。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以先锋思想立足于当代画坛的王广义、张晓刚等人的作品开始保持着强劲的冲击态势。保利秋拍中,北京画家刘小东的一幅长达10米的画作《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的高价被某企业收购,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价新纪录。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海外不断升温,一股中国当代艺术品“淘金热”正在全球慢慢兴起。人们还记得,2004年曾有人预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将同样进入一个高价的时代”,但其兑现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仅仅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完成本质性蜕变,从边缘而小众的市场层面迅速提升为引人注目的市场焦点,不仅形成了规模化市场,而且突破百万元、千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线也已经成为现实。
当代艺术在翰海拍卖场也表现出不错的势头。方力钧2004年作品《时光》是艺术家将走动的人群由地面逐步挪到云端的最成熟代表作品,拍前预展就引起众多买家高度关注,估价150万至180万元,成交价达418万元,创造了方力钧作品拍卖空前的成交纪录。同场竞技的刘小东作于1990年的《脆弱小绳》拍得236.5万元,周春芽《红人》也拍得143万元的不错成绩。
在翰海油画拍卖中,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379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一举创下两项价格纪录:吴冠中作品的最高价和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国内最高价。写实画派也成为本次拍卖的大赢家。王沂东《我心中的远方》,以280万元起拍后,两位海外买家相继出手,成交价一路攀升,最终以671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造了王沂东个人作品拍卖最高记录。据统计,本次拍卖,写实画派作品成交价过百万元的有13件之多,一扫春季拍卖写实绘画在北京拍卖市场遭逢的阴霾,大放异彩。

10月秋拍,北京“匡时国际”推出了“70后中国新艺术专场拍卖会”,共上拍油画作品108件,其中成交81件,成交率为75%,总成交金额为671.33万元。推出了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了尹朝阳、夏俊娜、章剑、向京、张小涛、俸正杰等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作品,还有一些更为年轻并鲜为人知的新艺术家的油画和雕塑作品。
在2006年北京的拍卖市场上,由于没有顶尖瓷器精品出现,结果导致瓷器拍卖没有太大亮点。而各拍卖公司所推出的杂项拍品的成交率与往年相比都有所提高,价位上涨迅速。漆器、犀角、珐琅器等杂项投资前景看好,市场价位逐渐走高。偏门藏品走热并非是拍卖公司的一厢情愿,其有着广阔的市场,拥有着许多潜在的客户群体。杂项品类众多,许多门类多为文人赏玩用品,在艺术价值上也高于其他艺术品。
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首次举办影像艺术专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那张《希望工程-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在本次拍卖中拍出最高价28万元。
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的古代书画册页专场,42件拍品成交率100%,这是一个在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久违了的完美业绩。
2006年北京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有这样的特点:
1、“中国当代艺术”正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同,扩大了在海外的市场,并有力地影响到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扩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同时,一些画家由于拓宽思路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把传统意境与行为、设计等多种手段融为一体,创作了一批令国外人士能读懂和接受的作品,其价格一路走高。然而,所谓“中国当代艺术”能否为中国人所接受,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这将打上一个问号。
2、油画热、国画冷。2006年上半年油画热,热得烫手,而国画特别是当代著名画家的国画偏冷,有些人甚至是有价无市。
3、艺术精品流动的周期缩短。以往一些流传有序甚至有著录的艺术品一般不易露面,很多都在收藏家手中。过去第一次在拍卖场上出现和第二次拍卖相隔在5至8年甚至10年以上,而今相隔只有2至3年甚至更短,短到刚在这家拍卖行成交马上又进入另一家拍卖行赚取差价。这说明了市场对艺术精品的需求在增大,周期的缩短虽能起到一些激活市场的作用,但同时也诱使很多人误认为玩艺术品很容易发财,进而产生浮躁心态。
4、收藏团体和收藏个人趋于理性化。这种理性表现为:对一件艺术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能进行综合分析;对“古、精、少”的艺术品更加青睐;对名头地位有所淡化,特别表现在对当代艺术家的选择上;注重学习,以研究文化、愉悦精神为目的的收藏队伍有所扩大。
5、假货赝品有增无减。
6、艺术真品、精品的涨幅较大,且还将持续走高。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4年的增速,在2005年秋季突然放缓。2006年,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81.08亿元,比2005年的91.6亿元减少10亿多元。业内人士发出“市场即将出现拐点”的担忧。
2006年9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其中表示,2010年,北京市古玩艺术品拍卖年经营额将争取达到200亿元人民币。规划中表示,2010年北京古玩艺术品拍卖年经营额将突破150亿元,争取达到200亿元。北京市古旧艺术品市场的年经营额将超过25亿元,争取达到30亿元。同时,力争境外回流文物占到拍卖品总量的3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