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领导别以为空气“没有明显差异”就没事了

标签:
常州市毒地事件常州市毒校园时评 |
分类: 汤计博客 |
文/汤计
五一节马上到了,常州市领导终于可以清静几天了。理由有三:一是难得的三天小长假可以转移社会焦点;二是联合调查组的环保专家说,常外校区与对照点位的大气监测数据没有明显差异;三是联合调查组的医疗卫生专家说,学校卫生、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食品卫生符合要求。更为关键的是,学生体检中检查出的问题“成因不明”。
初步结果出乎公众、媒体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的预料,原本处在舆论漩涡的常州市领导似乎可以舒口气了,急不可耐地拿着“初步结果”做起了文章,站在制高点上不痛不痒地推出7条处置意见,大有一种画上句号、圆满结束的感觉。
从4月18日央视曝光常州“毒地”问题后,环保部、江苏省政府联合成立环保调查组,国家卫生计生委、江苏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成立医疗卫生专家组在常州迅速展开全面调查,教育部也派出督导组赴常州开展专项督导。时间过去了一个多礼拜,调查有了些许进展,透露出的信息仅仅是局部的空气监测数据,主要的环境调查数据还没有出来,尤其是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
但常州市政府拿着专家组的初步结果造势,让我想起了“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当时执法部门针对食客的举报给出的结论是涉事饭店“明码标价不违规”,可事后剧情突然反转,不仅食客花的冤枉钱要了回来,而且涉事饭店关门、执法者受到处罚。常州市政府仅仅拿着一个“大气检测的初步结果”,就有一种盖棺定论的冲动,急匆匆地推出7条处置意见,给媒体和家长的潜台词就是:问题查清了,大家不用担心了。
我真佩服常州市领导的“大事化小”功力,真佩服常州市领导的视而不见的本领……面对学生身体异常等敏感问题充耳不闻,顾左右而言他,死扛到底。什么群众的呼声、网络的舆情、社会的反映、百姓的健康,都大不过政府的政绩、官员的仕途、开发商的利益。
其实,无论调查结果如何,这几个问题是绕不开的:
一、为何学校在毒地修复完成前就能开工建设,并让学生搬迁入住?
二、新校址的环评报告是由哪个单位、哪些专家做出的?在一块还未修复的毒地上建学校,谁审核通过了这个环评报告?
三、好好的常州外语学校旧址为什么要搬迁,而且是几所学校联动搬迁?让学生娃进毒地,优质土地腾给谁?
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应该调查清楚的,上述问题清楚了,常州毒地问题才能算真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