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几天,媒体报道的打人新闻实在太多了,我都有点应接不暇甚至麻木了。社会上,外地女生在北京和颐酒店被男子拖拽殴打;北京快递小哥1分钟内被出租车司机连打6记耳光……这些都是成人间的事,尚且在理性可控的范围内忍一忍,相信法律会给双方一个说法。
但是,这种打人之风似乎传染到了校园内,各种校园接连上演,残忍程度不忍直视、触目惊心:
4月20日,网上一段安徽亳州蒙城初中学生四次轮殴老师的视频火爆,面对老师被打还有女生也笑着上前凑“热闹”,实在让人唏嘘痛心。
在大学校园里,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大一学生腾某将室友芦海清残忍杀害,死者头颈离断身中50多刀,光遗体缝合整容就花了将近2万元。
在幼儿园里,老师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让几个调皮学生两两互殴,致使孩子颈椎半脱落,而老师的解释是,小男孩精力旺盛,需要找个渠道把它发泄掉……
我在百度中写入“校园暴力”一词搜索,瞬间给出的结果高达14400000个。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我的心真的痛到了极点。如果将“校园”二字抹去,在我的记忆中,这种场景和暴力行为也只有黑恶势力团伙才能干的出来。但眼前的事实却告诉我,这些都是那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娃儿所为。
冷漠、残忍、无情……原本属于罪犯的标签如今被生生地贴在了理应阳光、快乐、善良的学生身上。
校园就像黑社会:充满着斗争,你看我不爽,我瞧你不顺,双方选择暴力解决,打得对方服服帖帖害怕才行,胜利一方俨然成了大哥。
学校就像一个江湖:高年级的欺负低年级的,高大的欺负弱小的,刀砍斧剁,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让一方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即便这样其他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感受甚至生命与己何干?
校园就像没有法律管束的自然界,不是老师打学生,就是学生打老师,没有信任、没有尊重,无师德、无师范、无长幼。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从学生间的暴力到师生间的暴力,校园暴力之殇,谁之过?
我想,这里面既有学校教育、家庭管理缺失有关,也有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体制的恶果所致。可以说,如此大范围、持续性的校园暴力接连上演,只能说明应试教育的毒性终于发作了,应试教育的师德尊严被自己培养的学生无情地打没了、践踏了。若不早日祛除这种毒性,校园暴力之殇还将继续,甚至变本加厉。如此下去,校园将不能平静,我们的教育终将失败。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十几年来,党和政府提倡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纠正应试教育行为,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不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现象不仅没有被扼制,反而愈演愈烈,年年喊给学生“减负”却越减负担越重。应试教育把中国之少年的灵性摧残成考试机器的冷性,不过分地说,这就是公然地扼杀灵魂。
人乃至人才,无非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贤达有识之士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
但应试教育下,德育没有被重视,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此教育只能带来学生人格的分裂与道德的卑下,缺少温暖、缺少诚信,只有竞争、只有生存。教育脱离社会轻视劳动,学生怎能承担起中国未来的脊梁。
专家指出,应试教育下,学生无法体验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什么会受到尊重,做什么会受到鄙视……没有了这些,我们何谈学生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哪个学生能融入社会,哪个学生的人格是健全的?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学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一天,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如果陶行知先生在天有灵,看到这样的教育结果,他该做何感想?
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已经把学生们推进了死胡同,学生已不再向着自由化、个性化,而是向着暴力化、自我化发展。这种违背人性的发展规律的应试教育该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