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让他们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2015-08-13 18:43:54)
司法改革,让他们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
司改极大地调动了临河区法院广大法官积极性,也恢复了法律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出的司法改革,让更多法官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审理了20多年案子,自己没怎么说了算过。”现年47岁的温晓丽是法律系毕业生,1990年毕业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法院由书记员、审判员到审监庭长。温晓丽说,她所在的审监庭,主要审理各类申诉案件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每年20多起案件。“说了不算”也就乐得清闲。
2014年7月1日,临河区法院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改革的方式是竞争上岗、自由组合,审判长和执行长,转任和选任结合,审判长、执行长可以选择自己的兵,审判员、执行员、书记员也可以选择自己的领导。
“院党组选择了我,法官们选择了我,我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大家、对得起百姓。”温晓丽说。这代表了广大法官的心声。
由于送达到位、案件事实清楚,矛盾化解得好,审监庭的当事人上诉、信访的很少。截至今年6月20日,临河区法院的审判监督团队2015年1月以来共受理案件196件,调解率41%,服判息诉率88.9%,大量社会矛盾经由法官们扎实的工作而被成功调解。
“我们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每天辛苦着并快乐着。”温晓丽笑着说。
吐血也要冲刺“最后一公里”,司改正在唤醒55万小城百姓对法律的敬畏
2014年12月25日,夜幕降临,执行员赵海祥焦虑地在办公室里等待着。今天,他必须给老包夫妇把1.2万元现金执行回来,对被执行人已经宽限3天了,眼瞅着晚上7点钟了,被执行人连个信儿都没有。
突然,电话骤响,赵海祥一把抓起话筒:“凑了5000元,我怎么跟老包夫妇交待?”他的眉头皱起,失望地扔下话筒。抽根烟的工夫,一位年轻小伙走进办公室,替哥哥交了5700元执行款。
赵海祥望着5700元执行款,无奈地坐在椅子上发呆。申请执行人是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妇,老太太患有心脏病。几年前,一个老朋友做工程着急用钱,以高息借走1.2万元。原本想以血汗钱放贷赚点利息,谁知老朋友的工程要不回钱,不仅给不了利息连本钱也收不回来。
老包夫妇一纸诉状告到了临河区法院,经法庭调解双方达成还款协议。谁知进入执行阶段后,被执行人开始“躲猫猫”,申请人天天到法院闹,弄得赵海祥是一个头两个大。尤其是2014年,法院推行“审裁合一”改革,谁办案谁担责,实行责、权、利统一。执行这块儿是执行长负责制,不能依法按时执行完结执行长就得担责。
临河区法院执行局有21名法官,2014年7月1日改革后分为7个执行团队,每个执行团队有1个执行长、2个执行员、3个书记员。赵海祥在第三执行团队,2014年的执行任务是1400件,人均执行案件200余件。
老包夫妇的扏行案件,是2014年全院申请执行的3753件案件的最后几件,如果顺利执结,执行局就是一个全年满堂彩,这是建院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成绩。但是,眼瞅着最后一里路,就要绊倒在老包夫妇的这道坎上。
欠款人“躲猫猫”,把弟弟派上场。赵海祥又急又气又无奈,他接过5700元执行款,看了看墙上滴答滴答的钟表,晚上7点多了,已经错过跟家人约好的平安夜晚饭时间了,给爱人打电话说明情况后,便开着自己的车去给老包夫妇送钱。
执行回一半儿欠款,怎么向老包夫妇解释?老两口生活拮据,几天前,赵海祥去老包夫妇家时,还给老两口留了200元慰问金。车开到老包夫妇楼下,赵海祥给老包打电话说,被执行人送来5700元,剩下的6000多元过几天还……
一会儿工夫,包老太太向赵海祥的车蹒跚走来,他赶紧下车准备把钱递给老太太。谁知包老太太没接钱,直接开门上了车,在车里又踢又蹬,并大声质问赵海祥:“为何没把全部款项带过来?你今天不把钱都给我,我就在你车里过夜!”
包老太太一闹腾,赵海祥傻眼了。为了走完法律诉讼的“最后一里路”,他没明没夜地为当事人奔波……这会儿却在圣诞节的平安夜里,被包老太太激得泪水奔涌而出。他什么也没说,开车找到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前,从自己的工资卡中取出6700元,一并交给了包老太太。
赵海祥替被执行人垫付欠款的行为很快在临河区法院传为美谈,一直与执行人员“躲猫猫”的被执行人也被赵海祥的行为感化了,临近年根儿的时候拿着6700元欠款到了法院。他说:“赵法官给我上了一堂知法、懂法、守法课!”
司法改革使临河区法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临河区法院95名法官以崇高的职业操守,正在唤醒55万小城百姓对法律的敬畏。临河区法院执行局第三执行团队执行长刘杰说:“人民群众对法院有信任、有期待,我们绝对不能让当事人打官司只是赢回一张纸,执行员就是吐血也得冲刺生效判决‘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路。”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位法院执行员上演了“虎口拔牙”的故事:某公安局欠债4.8万元,执行员在执行法院判决过程中,依法查封了公安局的银行账户,为申请执行人执行回了4.8万元欠款……
司法改革,使退居二线的老法官快乐地回到了审判一线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司法改革主基调。临河区法院的司法改革,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法官们的办案积极性,而且也恢复了法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一组统计数据可以直观地呈现出临河区法院的改革成果:
2012年以前,临河区法院每年受案量8000件左右;2013年,受案量首次突破万件,达到1.1万余件;2014年,增长到1.6万件,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基层法院第二位,以此计算,临河区人民法院平均每名一线法官、执行员办案量达213件;2015年1月至6月,临河区法院受案量已过万件,预计全年受案量将突破2万件。
巴彦淖尔市委常委、临河区委书记李理说:“法院诉讼案件大幅增多了,政府信访局的信访案件大幅下降了。”人民群众由过去信访转变为信法,是法院司法公正的最好诠释。临河区法院在改革中,根据审判实际成立了17个审判团队,对每个团队受案范围作了科学配置。由于审判团队数量远远多于原来的审判庭数量,因而需要大量法官充实到审判一线,这给了很多原本退居二线的法官重新“披袍拿锤”的机会。
今年56岁的韩和军有着30多年的审判经验,按照原来的内部政策他退居二线,不再参与审判工作。这次司法改革,这位56岁的老法官成功竞聘成为新组建的“婚姻家事审判团队”审判长。
韩和军说:“我又回到了心爱的审判岗位。”他曾经在民事审判庭工作过8年,在处理婚姻案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新的审判团队成立以来,仅离婚案件就受理了140多件,其中8成以上成功调解,最后下判决书的案件中只有1件上诉。
处理离婚案件多了,调解技巧越来越高超,韩和军的知名度也愈来愈高。如今在临河区,很多有矛盾的夫妻都愿意找他调解。韩和军在处理离婚案件时搞了个小创新,受案后设置6个月的过渡期,这期间法官们就给双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很多人离婚都是一时冲动,经过半年时间冷静,大家也就都想通了。韩和军的审判团队一年调解成功90多对夫妻,原本要破裂的家庭通过法官的努力给圆上了,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法官们有成就感了。韩和军说:“我通过这次重回一线,找到了从事法律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我愿意一直这么快乐地工作下去。”
临河区法院的司法改革成功,除了科学配置法院审判资源,还在于“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制度建立。审判长韩和军坦言:“原来的工作模式下,审判人员说了不算,案件的最终判决都是庭长、院长说了算,所以,法官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就差。”
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后,作为审判团队的审判长,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法官对于所受理的案件有最终处理权,不必再层层上报,等待领导签发审判文书。“这相当于真正地让我们端起了法律的饭碗,因此我们也在审理案件中更加慎重,确保案件在程序和实体上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温晓丽对这次改革经历了从观望到犹豫再到支持的过程,但改革后同样的人却焕发出了更大的活力,这让她成为了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