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汤计、李泽兵
尽管“神六”飞船已经平安“回家”几天了,可记者的思绪仍留在那片“神六”着陆的大草原上。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当“神六”飞船准确地降落在内蒙古杜尔伯特草原时,突破“封锁”、成功地潜伏在着陆场的记者们,像“土行孙”似的一下子从荒野中冒了出来,密密札札的摄像机、照像机都对准了飞船和出舱的宇航员……为了让“神六”的消息家喻户晓,不少新闻工作者们成了着陆场上的“游击队员”。
300多记者挤爆草原小镇
拥有20多万人口的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与神舟飞船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世人关注的热点地区。仅有3万多居民的旗政府所在地乌兰花镇,从“神六”飞船升天开始,就云集了10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的300多名记者,小镇里稍好一点的宾馆都被记者占用。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5-10/23/xin_1410022311392182720317.jpg“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TITLE="钻地窖睡羊圈 “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
在四子王旗召开的"神六"飞船回收军地协调会上,记者们支起"长枪短炮"捕捉新闻镜头。
旗委宣传部部长格宝日无奈地说:“各媒体都想搞自己的独家报道,记者们都想从旗政府得到一张采访‘神六’的证件,可是这回与上次不一样了,‘神六’的安全警卫工作都是部队负责,地方政府只做一些配合工作。”
鉴于“神五”飞船回收时,现场围观群众过多、车辆过于拥挤,数百名记者争抢杨利伟出舱的镜头,使得现场一片混乱,影响了部队正常的工作秩序。这次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军方要求地方政府一定要配合部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因此,严防未经许可的媒体记者进入飞船着陆场,成了部队和警方加强安全保卫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子王旗副旗长利民说:“旗公安局派出了200多警力到着陆场所处的重点地区,进行挨家挨户登记清查,清理外来闲杂人员。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向牧民们散发了1000余份《保密法》和《军事设备保护法》,不容留外来人员,不动军事设备。”
等待“神六”回归的各媒体记者,围绕如何潜伏在飞船着陆场、突破军警“封锁”、捕捉第一手新闻,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方新报》、《楚天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新京报》、《上海晨报》和《东方早报》等,为了突破“封锁”结成了都市报类记者联盟。“尽管违反规定,但‘神六’巡天全球瞩目,我们必须捕捉最鲜活的独家新闻回馈读者。”《楚天都市报》记者钟南说:“为了能在‘神六’回归现场捕捉最鲜活的新闻瞬间,大家决定分头‘潜伏’着陆场,不论哪家都市报的记者成功了,新闻资源要共享。”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5-10/23/xin_1410022311397341259118.jpg“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TITLE="钻地窖睡羊圈 “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
"神六"飞船着落区指挥部和四子王旗政府在着陆区牧民家分别张贴通知,要求牧民不要留宿闲散人员,记者成为防范重点。
10月14日,聚集在乌兰花镇的记者们突然减少了。格宝日说:“经我手接待的20多家媒体的60多位记者,早早就雇上出租车进入了着陆场周围的牧户家。”而据四子王旗公安局的调查显示,驻扎在乌兰花镇的300多记者,这一天潜入着陆场周围牧户的记者就有200多。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李原野说:“我们潜伏了8个小组,只要能留下一个小组就大功告成了。”
为了让读者吃上“神六”回归的新闻大餐
然而,从10月14日下午开始,内蒙古公安厅调动了400多警力与武警边防总队的战士们一起,对飞船着陆场核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展开了巡逻搜查行动。这一天,有70多名投宿在牧民家中的记者被清查出来。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5-10/23/xin_1410022311399371498119.jpg“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TITLE="钻地窖睡羊圈 “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
红格尔苏木设岗的民警仔细盘查每一台过往车辆,这里是通往主着陆区大通道上的第一道关卡。
10月15日上午9时许,所有通向主着陆区的道路都被军警封锁,路卡岗哨共有20多处,没有通行证的车辆一概被拒绝进入。这一天的傍晚时分,《北方新报》、《新京报》、《南方日报》、《潇湘晨报》的十几位记者被警车护送“出境”。《北方新报》摄影记者通拉嘎等一行没有返回乌兰花镇,而是伺机返回着陆场。他说:“看来躲在牧民家里不行,太靠近核心区也不行。”
10月16日凌晨5时左右,被搜查出来的记者又开始了潜入着陆场的行动。为了遮人眼目,也为了御寒,记者们在乌兰花镇购买了军大衣、迷彩服,不惜重金雇佣熟悉草原路径的摩托车手。不少记者又一次成功地突破“封锁”,从草原小径潜入了着陆场。
《楚天都市报》记者钟南和李辉,从10月15日开始,就躲藏在了一户牧民家的地窖里;《新京报》的记者耿小勇藏在一户牧民家的草垛里;《东方早报》的两位记者则住在一户牧民家的羊圈里……
10月16日,500多军警驾驶着60多辆越野车,又一次对飞船着陆的核心区与周边地区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搜查。在牧民万中文家羊圈里潜伏了2天2夜、躲过了数次搜查的两名《东方早报》记者,在16日夜间终被警方发现。他们痛惜地说:“再坚持几个小时就能看到‘神六’着陆了,却被发现了,运气真差呀!”
10月16日,许多准备潜伏在“神六”飞船着陆场附近的记者,不是被巡逻的军警在半路滞留,就是在牧民家再次被军警搜出。“我们刚穿插到红格尔苏木附近的一牧户家,就被巡查的军警发现,滞留在牧民家中不能动弹了。”《东方卫视》记者李姬芸说:“不过,从这里能够望见负责‘神六’搜救的6架直升机,只要直升机一起飞,我们就能拍摄到。”
大多数潜伏在飞船着陆场附近的记者就没有《东方卫视》记者幸运了。来自台湾的8名记者和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在路卡上被堵了回去;而更多的记者被搜查出来后,让警方带到了位于着陆场几十公里外、地理位置更加偏僻、车辆人迹罕见的脑木更苏木。《北京晨报》记者在穿越“封锁”线的路途中被警方发现,他被客气地邀上了警车,并随着警车驰骋到了飞船着陆场。在警车上,他眼睁睁地看着搜救队抬着宇航员出舱……他激动地拿出了照像机,但警察客气地说:“你不能下车拍照,就在警车上看看吧。”
会师着陆场:新闻工作者的喜悦
17日4时33分,“神六”飞船返回舱平安降落在杜尔伯特草原阿木古郎牧场。
空中直升飞机第一时间到达着陆点,地面搜索救援车队也从四面八方涌向返回舱,一道道明亮的车灯划破了黎明前的夜空。与此同时,在草原上潜伏多日的记者们也从藏身处一跃而起,奔向“神六”。
“咔嚓咔嚓”,身着迷彩服的《楚天都市报》摄影记者李辉绕开部队战士的阻拦狂拍一通照片,文字记者钟南也忙着采访当地牧民。李辉和钟南藏在牧民家的地窖里整整三天,终于躲过了清查。李辉兴奋地说“我抢到了费俊龙、聂海胜出舱的镜头,可惜有点虚了。即使有些遗憾,但比遭了几天罪,没躲过清查的同行们幸运。”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5-10/23/xin_1510022311391561296820.jpg“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TITLE="钻地窖睡羊圈 “神六”背后的记者“游击战”" />
躲过拉网式清查的记者们在"神六"返回舱前欢庆胜利、合影留念。
《内蒙古晨报》记者陈光美滋滋地向我们讲述着“脱险”的经历。他说:“我们在清查中连人带车被‘抓’,途中我们借口汽车燃油耗尽需要加油,得到许可后开着车一溜烟跑回牧区。看到一家有车库的牧民,花重金租用下来,把小汽车开进车库用帆布盖住。每遇清查,我们就一头钻进车库的汽车里,最长的一次在里面苦熬了两个小时。”
在飞船着陆场上,我们看到了《新京报》记者耿小勇。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脸尘土,凌乱的头发和裹在身上的军大衣沾着不少干草叶。“汤老师,能给根烟抽吗?”见到我们,他开口就说:“我已经两天没喝水了。”由于清查得紧,耿小勇和采访伙伴朝格图,为了不被“一网打尽”,他们分头隐藏。他们不敢在牧民家待,小耿把牧民家的草垛当作藏身之地;朝格图则隐身野外。飞船降落后,他们搭乘牧民的摩托车一路追赶过来。
在飞船着陆场上,我们还看到了穿着十分单薄的《南方日报》记者贺信和同伴。尽管脸色冻得发青,但他们似乎忘记寒冷,不停地跑来跑去寻找最佳拍照角度、采访牧民。贺信自豪地说:“我们住在牧民家,轮流站岗放哨,发现有车开过来,撒丫子就往草滩跑,爬在野外躲过了一次次清查。”
内蒙古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的记者也成功地进入了着陆现场采访。这次上海共有3家电视台派记者来到四子王旗,而《东方卫视》、《上海卫视》的记者没能突破“封锁”。内蒙古电视台记者色娜告诉我们,他们潜伏的8个小组,6个小组没能躲过清查。她说:“我们这个小组,是在着陆场30公里外的一片小树林里,潜伏了一天一夜才有现在的胜利成果。”
我们在着陆场看到,大约只有20多名记者躲过清查,笑到了最后。而大批在着陆区潜伏多日的记者,在16日最后的清查中“落网”
新闻工作者们,为了把“神舟”六号飞船安全着陆的时刻,制作成声色俱全的新闻大餐,馈赠给他们的受众,不畏艰辛、不怕险阻,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充满喜剧色彩的新闻故事。
参与报道的记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显示了当代新闻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和十分专业的能力。正是他们的存在和奉献出来的精彩报道,让更多的民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媒体的竞争理念,像“神六”飞天一样,进入了更高层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