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草原生态拾趣(图)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 2003-06-26)
文/记者汤计
喊驴惊起了野鸡
“嘎斯……嘎斯……”我们的摄影记者小王想让两头屁股对着镜头的毛驴转过身来,扯着嗓子喊驴,毛驴子无动于衷,草丛间却扑棱棱蹿起了两只斑斓的野鸡。
这里是距呼和浩特市东南50多公里的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仲夏的草原,柠条林盛开着金黄的花。“5年前,这里还是黄土漫漫,一脚下去,鞋里就灌满沙土。”和林格尔县委书记吕慧生说。
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03-06/26/xin_8634512fd6f3441681c400671eba3ede_xin_b7b19e382d2e41e98baba846e53902bc_D.jpg最近几年,国家集中投入50多亿元资金恢复内蒙古草原生态;经历了连年大旱、虫灾、沙尘暴的洗劫,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痛切地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善待草原、珍爱草原;再加上去年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水量格外充沛、均衡,一度褪色的草原变得生机勃勃。
车轮碾过一片高草,一只肥得圆滚滚的獾子翘着短尾从车前跑过,隐没在灌木林里。在这个柠条花开的季节,我和林格尔县摩天岭项目区抓拍到的野鸡画面 们行程数千公里,从鄂尔多斯到乌兰察
布,从世界银行生态恢复项目区到环京津沙源治理区……草原上曾经裸露的土地、明晃晃的沙丘都被绿色覆盖了。
我们看到,草原变绿了、变美了、变得充满活力。“活力源自改变,但改变是痛苦的、是付出沉重代价的,”察右前旗旗委副书记吴托娅说:“以前我们守着草原,不懂得珍惜它,垦荒种地,地越种越薄,超载养畜,草越长越稀,农牧业生产的路子越走越窄,在人们走进死胡同时,终于想到换一种生存方式。”
察右前旗乌拉哈乌拉乡是内蒙古最早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之一。乡长李贵说:“9年前,我们开始退耕。当时也不知道叫沙尘暴,春天的大黄风一刮,白天也得点灯,刮上几天,沙子就把院墙埋了。”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03-06/26/xin_1348ac907328422f810f179f4a9be72a_xin_de8d4cd178cd41338fd03a5b7b59a0ca_1.jpg
今天的乌拉哈乌拉乡,除了少量农田,几乎没有明土。当年那片退耕地已经成了为周边提供草籽的基地。绵延22公里的柠条、羊柴花繁叶茂,柠条开花时遍地金黄,羊柴开花又是无边的紫色。李贵说:“一公斤柠条籽30元,不光好看,还有效益。”
内蒙古草原又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我们穿梭于林草间,不时地惊起
察右前旗玫瑰营镇郁郁葱葱的人工草场
野鸡、石鸡、沙鸡、獾子……一路下来, 我们惊奇地发现,野鸡原来是成双成对地生活,准格尔旗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广华告诉我们,一对野鸡如果母鸡意外死亡 ,公鸡就会气得撞死或饿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