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面前———党的好干部牛玉儒生命最后的日子

(2008-03-04 16:05:37)
标签:

杂谈

 

生死面前———党的好干部牛玉儒生命最后的日子

新华社记者汤计 张云龙 曲志红

 “像一团炽热的火,他总是激情地燃烧;像一面迎风的旗,他总是呼啦啦地飘动;像一匹驰骋的骏马,他总是向绿色的前方飞奔……”这诗一样的语言,是一位朋友对已故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的描述。
  从容———“你的意志已准备好了,你的脚步也就轻快了。”
  牛玉儒到底是否真的明白自己的全部病情。若说不明白,似乎不像他一贯的敏锐;若说他明白,为什么竟能如此通达乐观?
  牛玉儒的发病,其实早有征兆。一段日子来他时常胃疼,熬不过去了就吃点药。妻子谢莉事后也回忆起,丈夫好几次说过,怎么大便发黑呢?
  4月22日,正在参加呼和浩特市“两会”的牛玉儒“胃疼”难忍,秘书李理硬把他劝到了内蒙古医院。结果出乎意料:“结肠癌,已经扩散到肝部!”
  坚持到26日“两会”结束后,牛玉儒被送进北京协和医院。5月3日,医院给牛玉儒做了手术。牛玉儒给自己定的计划是,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后回去工作。谢莉无奈之下只好对他说:“切片化验显示,你结肠上的肿瘤含有癌细胞,得接受化疗。”
  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以牛玉儒的智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他就像完全不知道一样,反而安慰我们这些看望他的人。”
  刚毅———“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牛玉儒所患的病,是癌症中最疼的一种。面对病魔的折磨,牛玉儒显示出一条“蒙古汉子”的坚韧。司机陈磊,是个年轻的武警战士,牛玉儒病中的刚毅,让他这个七尺男儿一说起来常常泪流满面。到8月初的那几天,牛书记已不能进食,疼痛弥漫全身,他满头大汗,枕巾湿透了换了一块又一块,他照样一声不吭:“我从没见过像他这么坚强的人。”
  医生不忍心让他受折磨,说:“牛书记,别撑了,打一针杜冷丁吧!”牛玉儒仍坚决不许。
  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牛玉儒面对生命的绝症,直到死,也不曾屈服过。
  眷恋———“我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牛玉儒对妻子说:“我对呼市老百姓说的话还没有兑现,我要干的事儿还多着呢!”病房成了他又一个办公室。他让工作人员从市里调数据、调材料、调文件,开始在床上办公。
  有一天为了让牛玉儒分散些精力,女儿甜甜故意给他讲笑话。突然,他说出一串手机号码,要甜甜马上给他拨通。“原来他脑子里还想着工作的事”。即使如此,牛玉儒仍不满足,他还要回去亲眼看看,亲自跑跑。牛玉儒3次化疗期间日程安排是:
  6月8日开始化疗,11日返回呼市,20日回京;6月28日第2次回呼市,7月2日回京;7月11日至19日,第三次回呼市。
  第一次回来,他去看正在建设中的新华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城建工程,还抱病参加台湾汉鼎光电公司的开工剪彩;
  第二次回来,他考察如意、金川两个工业园区。
  牛玉儒最后一次返回呼市,主持呼和浩特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他在病床上殚精竭虑,作了充分的准备。上会前,妻子谢莉翻遍衣柜找不到一身合体的衣服,丈夫原来2尺9寸的腰围,现变成了2尺3寸。牛玉儒说:“多穿几件内衣,让人看不出有太大变化就行。”登上讲台的牛玉儒情绪昂扬,精神饱满。他抛开原本40分钟的讲话稿,整整讲了两个多小时。回到家,牛玉儒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可第二天,他又开会去了。
  8月6日,距他去世的日子仅8天;距他陷入完全昏迷仅4天,距他被报病危仅3天,距他病情恶化发生肝肾衰竭仅仅2天———
  就在这天,他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地修改将在10日举行的自治区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稿;他还惦记着马上要完工开放的新华广场,打电话给建委主任孙建华,问整体感觉好不好?灯光效果怎么样……
  他没来得及对一直守护在身边的妻子儿女、兄长妹妹留一句话,就忽然陷于衰竭之中。
  “爸爸,爸爸!”儿子一个劲儿哭着喊他。他想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望着妻子儿女,眼里涌上泪水。
  他已燃尽了全部的生命。
  回家———“太阳看起来好像是沉下去了,实际不是沉下去而是不断地辉耀着”
  他又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他依依不舍的百姓中间。“牛书记,青城人民永远怀念您!”素纸黑字的大幅挽联迎接着他。虽是清晨6时,但呼市街头、广场,他所关注的建设工地上,身着素衣、胸戴白花、手执挽联的群众早已伫立等候。
  一个任职仅仅493天的市委书记,能让百姓们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说一句“好”,是多么不易!
  呼市阀门厂王成起和一群退休工人,抬着他们凑钱买的花圈来送别:“牛书记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退休了还能每月涨100块钱的工资。”
  300名出租司机,胸佩白花,一组组走进吊唁大厅:“牛书记的为官和为人,值得我们给他叩首。”
  机关干部、民营企业家、社区居民……
  老百姓心里记着他的业绩,他的忘我,他的奉献———那里,是他永远的家。(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6日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