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染色体组的定义,直到2009年的人教教材一直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这个定义有个明显的软肋:对于一些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而言,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并不能携带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例如,果蝇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Ⅱ、Ⅲ、Ⅳ 、Y(X)就包含不了X(Y)上的特有基因的遗传信息,如果蝇红眼、白眼性状发育的遗传信息。以前每次上到这里,总有如鲠在喉的感觉。特别是后来在给学生讲到人类基因组测序要测24条染色体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时,非击中这个软肋不可(只是怕学生犯糊,只要学生不问,就不对学生点破而已)。
那天在8班上过“染色体变异”这节之后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坐下,才忽然发现本学期的人教版课标教材P86已悄然对此做了调整: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这样一改,就不存在以前的毛病了。但在课前备课时并未仔细研读新课本,以至于课件上还出现原来的定义。当时真有点懊悔自己的马虎。
不过教材还是留下了遗憾:P95的本章小结中对染色体组的定义依然故我。编者可能也是没注意到(反正看那个小结的人恐怕也少),就像它在正文中改了我一开始没注意一样。我们也当允许编者没注意。反正一步步来,改了就好,改好了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