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悗”与“闷”不可乱用
原创:伍永尚
西安话里,经常形容那些不灵醒,不清醒,反应迟钝,智商低的人,说他“悗的很”。粗鲁一点说“那是个悗倯”,相互言谈有时说“看你悗的”也并非恶意,只是友好的抱怨,也常自谦的说“看我悗的,咋把你的名字忘了”。
其实“悗”字是个古汉字,古文常用,《康熙字典》里准确读音是“《集韻》母本切(men闷),音懣。廢忘也。”
它的解义,由于在工具书里解释也不清晰,尤其它的“定义”与“例句”含义差别太大,不敢用,需要用它时常常以“闷”字来代替,这就将错就错,约定俗成。下边我把工具书的解义和例句比较一下,括号“”里的话是原文,后面括弧()里的文字是我的理解。
悗:
“困惑。《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定义不准确,例句本意是:“都说他聪明。其实太笨”,与“困惑”无关。)
“烦躁郁闷。《黄帝素问灵枢经·卷六·五乱》:‘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定义不准确,它例句本意是“好坏不分,心胸紊乱,是个大悗倯。”与“烦躁郁闷”无关)
“忘情的样子。《庄子·大宗师》:‘悗乎忘其言。’”(定义不准,它例句本意是:看我悗的,怎么把说的话给忘了,与“忘情”无关。)
“忘情的样子。《韩非子·忠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这句话的本意是:古时候,黎民百姓里悗人多,很愚蠢,与“忘情”无关)。
“悗”与“闷”的区别很大。
闷:
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闷气。闷热。
密闭,使不透气:茶刚沏上,闷会儿再喝。
不吭声,不声张:他只是闷头苦干。”
以上的解读都与与智商无关。
所以我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是很严谨的,传承过程中有些由于地区不同,理解差异,不细究,结论就欠准确。训诂学家齐佩瑢说过:“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今之雅言。”就是说国家标准语言最早来自民间的口传文化。西安话作为中国上古、中古的官话的源头,隐藏大量难得的远古的音信,相当于古代语言文字的天然留声机,很多词语不用西安话,读不准,讲不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