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言解字:《诗经》里的几个方言用字的解读

(2020-06-12 01:46:09)
方言解字:《诗经》里的几个方言用字的解读
文/伍永尚
(一)昭回于天

《诗经·大雅·云汉》第一段

原诗:“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背景:周朝遭大旱,庄稼枯萎,百姓大量死亡,周宣王看着天上有了滚滚的乌云,有下雨的征兆:倬彼云汉的倬(明显的,如倬然)彼(你,指天上)云汉(乌云)。然而,一会天亮了,云散去,没有下雨的迹象了。昭回于天的昭(同韶,读shao,天光,方言说:天亮了为天韶了),李斯把舜帝的“韶乐”写作“昭乐”,昭、韶音义同。回于天,指的天晴了。周宣王盼天下雨的希望破灭了,他把对天哀叹:“哎呀!今天的人犯了什么罪?导致上天降下灾难人死国乱,饥荒接二连三,每个神灵我们都不敢怠慢按时祭祀,杀猪宰羊毫不吝啬,供奉珍贵的玉器玉壁,可是神灵不听我言,老天不显灵下雨。

这里要注意,中国工具书里一般把“云汉”解释为“天河”,这是一种比喻。在本诗里,大白天怎能看到“天河”,而明显的看到“云汉”只能是乌云,云散了,日光回来,没有下雨的迹象了,引起周宣王的悲愤。注意古汉语把天发亮、天晴了叫“天韶(昭)了”衣服发亮掉色叫“韶(昭)色”。组词有韶光、韶华等。

(二)徒御啴啴 

《诗经·大雅·崧高》中的第七段

原诗:“申伯番番,既入于榭。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翻译:申伯神采奕奕,出入都城榭邑,“徒(步行的)御(乘车的)啴啴(和舒,欢乐,幸福)”本句指所有的人都很高兴,周朝的人民皆大欢喜,武将有文化,申伯很随和,周王的元舅作为封疆大臣,文武双全遵纪守法。

这里介绍一个“徒御啴啴”,就是大家都很和舒,美满。正是长安人说的“日子过得啴啴和和(读ho)”如用一个“啴”就是常说的“事办的啴”。即“好”、“美”。与它意义相同的另一个“婵”,也是好、美的意思。

(三)儇、竝肩 

《诗·齐风·还》:

原句: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意思是并排骑马肩并肩,你作揖夸我数第一。

“儇”是人前头的人,方言称之为“人儇子。”后来多用于有本事常在人面前表现的人。

这里重点介绍“并驱从两肩兮”,本意骑马并肩跑呀,即并驾齐驱。“并”,远古的写法是“竝”,即“並”的原字。此字上古读“bang(傍)”,本句出现的“竝肩”(读音“傍肩”)。 “竝”字组成是两个大人“亣亣”一起站立在地上,差不多一样高,“、”下的一横就是“肩” 长安人把差不多一样叫“竝肩”,读作“傍肩”,由于字体、字音的变化 “并、竝、並”都读bing,他们又和比是近义字,推广普通话后,都写成“比肩”,与“并肩”同义词,现在常用“比肩”,用“並肩”也不错,长安人说的“傍肩”就消失了,其实西北大部地区、山西的西南、河南的西北的老人们仍然叫“傍肩”,意思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