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红楼梦》情节框架
(2015-03-17 20:52:15)
标签:
转载 |
《红楼梦》情节框架
《红楼梦》是作者呕心沥血精心构思的鸿篇巨制,前五回是纲,是作者卯足劲构筑的艺术迷宫——犹如故宫的三大殿,富丽堂皇的背后是两个王朝六百余年的历史风云——《红楼梦》前五回满纸云烟的背后是真实生活的血泪和虚构艺术的壁垒。大幕拉开,山陵丘壑,层峦叠嶂;江河湖海云烟无际。如此丰富故成“红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流派纷呈,至周汝昌先生,读出的是洋洋大观的中华文化。
根据《红楼梦旨义》,撰此《石头记》一书是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这其实就是敦诚《寄怀曹雪芹》诗所写的“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贫困潦倒的境况。亦即“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景况。
《红楼梦旨义》又说“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很显然,作者有自叙生平际遇之实,亦有忏悔之意。“使闺阁昭传”本来就是作者在此之外的结果而非唯一目的。
《红楼梦》是自述生平际遇的。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仙师和补天遗石的对话,这是故事的开始,但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在《红楼梦》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线索性人物,每当他们以各种不同幻形出场,总意味着小说情节发展的大关节,大事件。这一僧一道其实是两个文化的符号,智慧的符号,宿命的符号。
小说开篇写补天遗石凡心已炽,想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时,二位仙师憨笑道:
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诚然,这一段话是小说人物命运的谶语,但这一段话四个层次其实就是小说结构的四个部分:不能永远依恃的“乐事”写的是元春得宠给贾府带来的暂时的繁华;“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写一波三折的宝黛爱情;“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是贾府内部争权夺势,外部政治投机各种矛盾总的爆发;“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小说大结局,总趋势。
“乐事”写至十八回是高潮,贾府的权势和政治版图通过秦可卿“淫丧”和贾元春“才选”基本勾勒清楚,“二玉”爱情也初露端倪。一波三折的宝黛爱情写到八十回后,究竟是黛玉死后才有“二宝”结合,还是“二宝”结合之后黛玉“泪尽”,这是一个“红学”界争议颇大的话题。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是从五十四回之后,波诡云秘中渲染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大变故的到来,似乎波澜不惊,其实波涛汹涌。因为后三十回的缺失,具体情节只能是一种设想,但作者已经把这种大变故的各种诱因逗漏了出来。
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一般认为宝玉出家遁入空门的情节是作者的本意,所谓“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其实,空空道人应该是宝玉的幻像,也可能是甄士隐的幻像,因为甄士隐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而宝玉很大程度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这大概就是索居于“悼红轩”中的作者自况。前一篇:[转载]《红楼梦》是“忏悔录”
后一篇:[转载]《红楼梦》“大旨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