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听课反思
(2021-01-14 14:38:44)《认识周长》听课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张娜娜老师《认识周长》这节课,努力践行新课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对于周长知识是首次接触,日常生活中虽然有些与周长有关的问题,但却不会使用周长这样的字眼去表示,所以学生虽然会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但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周长”在小学课本中解释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封闭图形的一周;其二周长是个长度。它与长度同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周长描述二维图形(平面、曲面)的边界大小,这个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2011新版的教材中,将认识周长单独列为一个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为下一个课时,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受良多。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理解周长的含义,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张娜娜老师抓住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由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导入,既快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抓住“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一核心,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张老师在与孩子们为小动物做房子的的情境中将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借助眼、口、手多种感官建立表象,利用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接着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进一步感受一周,揭示周长的概念,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再通过测量活动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展示,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张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认识周长》这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有四条边;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认识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让学生去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充分地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强化周长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认识周长的含义。张老师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三、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