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政策
标签:
杂谈 |
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大多有当年日本的影子,回顾一下战后日本的发展道路,发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在日本经济活动中,政府所起的作用及采用的各种经济政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证案例。美国目前所采用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e)”政策,其原型就来自日本。回顾日本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吗?可以窥见我们的未来吗?
从战后的日本经济成长率来看,经历了高速成长(平均9.1%)、安定成长(平均3.8%)和低速成长(平均1.1%)三个阶段。
一)战后(1945~1954)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使日本成为在朝美军的军需品供应基地。日本的服装纺织和机械钢铁产业受到美国技术支持,成为战后最先崛起的产业。
二)高速成长期(1955~1970)
日本经济已经回到并超过了战前水平,达到了自从首位天皇-神武天皇以来的最繁荣时期,正式宣告“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开始在家庭出现。
神武景气中过度扩张,生产能力和库存过剩,日本银行开始收紧银根,企业收入和盈利下降。预计到内需不足,人们认为这次的经济调整可能像平底锅一样,是“U型”调整。
政府放松银根,投资热兴起,外国资本也开始大幅流入。经济增长率自1959年连续3年都在11%以上。这段时期,技术革新也很受重视,电子机器,精密器械和汽车行业迅速发展,钢铁,石油和化学产业也继续发展。受惠于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提高,白领阶层开始扩大,中产阶级出现,开始进入消费社会。
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希望用10年时间将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一倍。实际上,国民人均GDP翻番用了6年,国民人均收入翻番用了7年,计划提前完成。制定该计划时,主要手段是打算通过出口创汇来增富。
东京奥运会在1964年举行,之前,日本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新干线。电视机的销售火爆,彩电出现。
经济的繁荣,收入的增加也带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银行再见,证券你好”一度成为流行语。但是,奥运会后,央行开始收紧银根,企业融资困难,盈利下降,大型企业倒闭,证券市场低落,当时四大证券公司的山一证券也出现亏损面临倒闭。由于担心社会影响和挤兑恐慌,在政府的主导下主力银行同意对山一证券无担保融资。同时,银行开始放松银根,日本也第一次发行赤字国债(发行国债的钱用于补充财政赤字)。
银根放松和财政赤字,日本经济又恢复了活力。大型企业合并,国际竞争力强化,国际贸易经常顺差,外汇储备稳定增长。以前由于担心国际收支中的外汇流失而经常在景气时采取收缩银根政策,现在,不会再因为担心外储而收缩银根。在这一时期,收入增加,空调、家庭用车、彩电的消费快速增长,日本经济成为全球第二。
三)安定成长期(1973~1991)
国际上,面临财政贸易双赤字以及经济停滞的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金本位,加速印刷美元,导致美元贬值,各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制。贸易顺差的日本开始了日元升值之路,起点是1美元=360日元。
国内,在1972年,田中角荣当选为日本新一届首相,并发表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该计划主要是想通过在全日本建设高速公路和新干线的网络,同时解决地方工业发展不足,人口的过密和过疏以及环境污染公害等问题。结果造成土地投机和地价高涨。这时,第四次中东战争在1973年爆发,石油输出国减产提价禁运,原油价格从原来的2~3美元涨到10~12美元,之后经过伊朗革命,涨到30美元以上。土地、能源和各工业品的涨价,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在1974年上涨了23%,日本的指导利率在1974年和1980年也都达到了9%。由此,日本政府开始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倡导“节能”,并坚持不懈,造就了今天世界领先的节能技术和产业。
疯狂的物价,结束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1974年,日本经济在战后第一次负增长,达到-1.2%。
日元在80年代初升值到240日元=1美元的水准,日本的出口产业受到一定抑制,拖累整体经济成长。
日本的汽车产量在1980年超过7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半导体电子也是其主要出口产品。美国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地,日美贸易摩擦频发。
这是一个逐渐走向疯狂的时期。源头却在美国。为了对抗两位数的通货膨胀,Alan Greenspan的前任Paul Volcker历时三年将主要利率从12%持续调高到20%。导致美元高企,美国贸易赤字持续扩大。这个时候,里根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在急剧增长。“双赤字”特别是巨额的贸易赤字对日本这样的出口国家非常有利,但是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美国的巨额“双赤字”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85年,主要发达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决定对美元的高企进行干预,希望减少美国的“双赤字”。
2年后,日元升值到1美元=120日元。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对出口产业的打击,日本将利率维持在低水平(5%—>2.5%,之后维持2年多),大量释放货币,流动性开始过剩,企业设备投资非常火热。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企业开始摆脱银行更多依赖证券市场来直接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利差缩小不得不寻找一切投资机会来盈利,宽松放贷,开始涉足高风险业务。
一直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也开始思考经济结构的转型,出了有名的“前川报告”。这个报告强调要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放、以及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人们看到了日本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地价和股价也在不断创新高,日本购买美国洛克菲勒大楼,整个社会弥漫着"Japan as NO.1"的乐观气氛。
1992年(平成4年)~2001年(平成13年):複合不況
。
1999年,日本开始实行“0利率”政策,carry trade开始流行。
2002年(平成14年)~2007年(平成19年):いざなみ景気(仮称)
2008年(平成20年)~:世界金融不況(仮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