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实验介绍(一)-习得性无助

(2012-04-27 10:30:29)
标签:

塞利格曼

美国

习得性无助

电击

噪音

育儿

分类: 心理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Seligman,M.E.P)在1967年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首先,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在实验中发现,这些狗最初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发现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它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的结果: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在前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呻吟颤抖;面对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相比之下,实验者把另一组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它们全部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当狗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以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的结果
    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 “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对人的启示
    让我们反省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如果幼儿从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遇事就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的人,怎么会生活得很好呢?一个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停滞不前,并将这些归因于先天的或非自身原因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就呢?因而,在教育中警惕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形成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是由消极的归因带来的消极期待,它主要源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幼儿对得失的归因及成人消极自我评价等,给幼儿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防止幼儿形成习得性无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挫折教育要适度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又怕爱得过头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于是许多父母(包括教师)都赞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来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的愿望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在孩子做错事时,狠狠地批评就是挫折教育;有的认为,不管对错,多批评少表扬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所有需要都一律回绝,认为这就是不娇惯孩子,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受过恶劣批评的孩子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因为害怕再犯错,所以对力所能及的事也会产生畏缩退避行为。较少受表扬的孩子会认为不管事情处理得如何,结果都无关紧要,相反做错了还会受到批评,因而会慢慢失去主动性,从而产生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任何需要(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一次两次挫折可能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反复体验这类情境就会导致孩子习得这种对生活的无助感,从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二、评价要适宜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结果性评价,如批评某某小朋友的画跟老师画的不像,某某小朋友折的纸花没有另一个小朋友折的好,而不知道某某小朋友的这幅画对于他本人而言有多么大的进步,没折好纸花的小朋友在折的过程中是多么认真。
 
    现在的幼儿教育不是没有正面评价,相反还很多,但实际上,有些正面评价还不如不评价,有些表扬还不如批评,因为不带情感色彩的评语是无力的,有时还有害。
有的孩子天生就体弱形瘦,成人往往以此为借口来说明孩子学业不良的原因。例如,一位家长在开家长会时一再强调自己孩子精细动作发展得不够是因为他体质差,还当着孩子的面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说,孩子生下来时就瘦小,又老是生病,所以现在学习上有点跟不上很正常,也不奢望他有个什么成就。在这以后,这位小朋友一遇到困难,就干脆不动手了,教师询问原因,他回答,妈妈说了,不会的就不做。显然,这个孩子已经对自己学业不良作出了不正当的归因。因此,成人在对孩子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不要夸大其不利的一面。
 
    三、成人要注意减少消极自我评价
 
    在孩子的眼里,成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自己崇拜的对象。成人有过多消极的自我评价,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成人劳累了一天,回家后不停地抱怨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资却又不尽如人意,等等。当过多的抱怨充满家庭氛围时,对幼儿也会造成无形的压力,觉得工作着是可怕的而不是美丽的。
 
    成人消极的自我成就归因也会给幼儿带来不良的影响。如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诉说自己的命运时,一再强调自己没有某某小朋友父亲的机遇好或者说没有好的社会关系、没有他那么多的钱送礼。这样,孩子在幼儿园里稍有被教师忽视或批评的情况时,就会认为不是自己表现不好而是由于没有给教师送礼。
 
    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成人在生活和教育中应积极地加以预防。对于已有无助性表现的幼儿,家长要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如:多营造一些情境,让幼儿体验成功;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旁敲侧击搜寻孩子的优点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