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在写作中的运用
(2009-03-03 10:15: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心得 |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法。在这其中,情是灵魂,景是载体。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通篇写景,又通篇渗透着情。“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是用比喻、拟人写景。写春天景色的绚烂多姿之美,使人如临其境,赞美之情一读便知。
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景物被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性。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写作中,写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与抒情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有几种不同的情形:
以乐景写乐情。这里的“乐景”指的是一切美好的景色,“乐情”指的是愉悦的、热烈的、激昂的等等一类的情感。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在这里并非单纯地描摹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的描绘时,无不极眼言其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产生共鸣,引起对作者所描绘之物的热切向往。
以哀景写哀情。“哀景”指的是凄凉、肃杀、灰暗的景物,“哀情”指的是忧伤的、悲切的、消沉的等等一类的情感。例如:
时候既是严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往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条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事实上,某些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矛盾。诸如 “长歌当哭”、“喜极涕零”等等。这类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社会生活或思想活动的复杂性,也可以给优秀作家提供一种有效表现丰富多彩生活与情感的艺术手段。把景物和人物的心情形成对立,以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还有两种形式:
以乐景写哀情。例如:
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
扬科被迫害死了,作者却写了一段美好的景象,来反衬他死得悲惨,从而更加令人惋惜和同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以哀景写乐情。例如: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几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进,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 巴金《灯》
文中环境不可谓不恶劣,但是“我”受到灯光的鼓舞和指引,却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进”。衬托出了“我”的顽强和在逆境中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
在写作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作文,作者刻意写情,却并不能动情。主要原因是忘了环境,情与境离,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未免流于浮泛。要明白写景是为了表达作者或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写景要有目的,不要为写景而写景。
如何运用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虚情假意,矫柔造作,单纯想去靠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显得枯涩空洞,会让读者一眼就看透华丽外表,文章也会失去光泽,变得黯淡无光。
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遣词造句,其倾注的感情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而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
再次,要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载体。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苏轼在同年同月写的散文《赤壁赋》和词《念奴娇
最后,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为了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器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如《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想象之景,作者组合冷落、孤寂的景物,表达悲凉苦楚的情怀,使读者更有味地去体会离人的那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