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觉得没意思
(2023-05-05 22:34:24)快下班时才知道明天要上班。这是五一“长”假的代价。五一我都做了什么?除了去爸爸那边烧了香,其余事情真不大记得。哦,去了大觉寺,我非常喜欢的大觉寺,吃了炒米粉,有点小贵,但是不要门票而又看了那么好的展览(艺术家叫张洹),其实应该花点钱的。
展览的名字忘记了(笑笑查了,名字“你洹”),非常精彩。介绍说是观念艺术,我的感觉如果当成观念艺术看就是观念艺术,如果不当成观念艺术,其中的内容,一点都不飘忽,形式也很美。我很喜欢其中对生和死的思考。有一个镜像厅,非常棒,可惜照片拍不出感觉。所以好的展览,是要去现场看才行。有一组香灰做的宋画,不可思议的肃穆。
镇上的新房子住了一夜,虽然是自己的,但是处处都陌生。房子需要生火做饭才能成为家养的房子,不然始终只是旅馆。夏天去住些日子,好好把专栏的文章写了囤积起来,然后慢慢发。这样就可以在下半年有两个月整段时间,去写我的小说。我的小说又搁置了好些日子。
今天去还书,明天借的书就到期了。每次借书都如此,匆匆忙忙。借的书是看了,看完也并不记得。一本说高更的书让我知道高更出走的生活里一直和妻子有密集的通信,他还拿政府补贴。一本日本人写的绘画书很好看,日本的女性有很强的女性自觉意识,未来女性审美会越来越重要。一本日本人写的哲学书,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密集了,也许买一本来当工具书更好。笑笑一直说读《苏菲的世界》就行了,但是她也承认读过还是忘记。其实读过的书,基本上都是会忘记的。可是不读书,更是什么都忘记。
找一份文档的时候,看见过去写的爸爸,准确地说是和爸爸的种种磨合。还是很难过,并且不太愿意重读那些文字。如果爸爸当初听我的,他应该还健健康康生活着。我为什么就没有好办法让爸爸听我的安排呢?
有很多文章要写,我想张老师应该是希望我很轻松地写,因为任务有点多,假如不轻松地写,可能会阅读感不好。不知为何,我似乎已经不会轻松了,已经好些年不会轻松。连写文章也如此,改几遍,当然博客是随手记录的,就是周记。好文章还是该轻松,就像画画时候笔要松。
今天把昨天拍的张老师的画传进电脑,也算是第一遍一张张看过(拍照时候不算)。发现张老师画画也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自信,比如他常常在写生稿上面加一个老头(30年前他常这么干),或者加一排鸟(昨天拍的画里基本都是这么干)。老头和鸟都带着画谱的痕迹。在画完的画里再加内容,我的体会,往往就是不自信。张老师是不是对衰老(像我一样)有愤怒呢?为什么我觉得他是有的?他说到人生终点,中国人很少有海德格尔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把握意义的内在,张老师也没有(我的个人感觉)。他有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