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一点为将来
(2022-12-02 22:33:42)今天在银行办一个保险,利息稍微高一些,属于保险的储蓄,或者储蓄的保险,反正我也不懂是什么,但是很多人买的一种产品。因为之前我的银行卡坏掉了,并且也太破,加上现在也很少用卡来刷,反正不仅卡经常找不到,手机银行都因为多次输错密码而锁了,总之就是折腾了好久。办理的间隙,我看了一回手机,就看见疯传的小道消息(这年头也没什么大道消息),某人跳楼(被救)。我正在办的保险里就是此公司的冠名,感觉好好笑。
钱不多,才特别喜欢把钱盘来盘去,物色合算的存法,多生几个小钱。
那些买了大船呆在南极的,肯定不算这样的钱。
有些刚刚手头宽松的人,似乎也不算这样的钱。所以人一旦处在有盼头的位置,会表现得比较自信。
这些天看了一些球赛,不多,也不算很少。很奇怪,我看的几场球,有的整体踢得还不错,然而上半场就是不进球。比如昨天克罗地亚和比利时,场面很好看。今天早晨起床后看比分,发现这么重要的比赛,最后居然是0比0 。这也就算了,日本还赢了西班牙。晚上笑笑说她的小闺蜜,喜欢德国队的小闺蜜,因为德国赢了球还不能出线,就跟母亲倾诉。结果母亲跟她说了一堆诸如骄傲、意志力一类的大道理,我都笑抽了。挺好玩的事情,怎么就能说得干巴巴呢?好像把水果变成果干还抽掉了糖分。
我的文学课已经上了好些日子了,最近两个大孩子读苏童的《碧奴》,没想到她们读完后能说出很多东西,看见很多我没有看见的东西。我忽然意识到,其实像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是很西化的,或者叫国际化,她对中国民俗传统的很多东西对人的塑造,并未提炼出来。而当代作家,即便苏童这样受过高等教育,作品写得很洋气的,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反而成就了对底端的观察。她们不仅读到了,还能看得很远很深。我很高兴。所谓教学相长,莫过于此。
所以抽空要记录一点关于如何阅读和欣赏的体悟,究竟是那种代表着严谨的考证式的介绍有价值呢,还是以个人看见的具体的作用于情感的感受有价值?比如像张爱玲写塞尚,她几乎,或者是根本不在乎,塞尚是什么情况,只着眼她的看法,话说得有趣,又切合自身。那么论文的价值在哪儿呢?(特指文科)
天气冷了,翻出家里的取暖器暖风机,有好多,新的旧的,要丢掉一些了。不喜欢更新也是一种毛病,总是不更新,不去享受越来越好的制造进步,也是一种浪费。小暖风机一开,人确实感觉舒服得多。父母亲那边,明天看看,是不是给他们一个热效能更高的轻巧的取暖器,替代油酊。最近不能户外活动了,而大多数的场馆又要盒酸,不至于为了去一趟图书馆就扎堆做盒酸吧。唉,扎堆啊,我这甩不掉的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