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众多语言中的一种,属于汉藏语系。她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同时也是联合国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我不是语言学家,也没有掌握三门以上的语言,从而没有使我有较充分的资格来对汉语进行评论和与其它语种进行比较。尽管如此,我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发现汉语这个具有上万年,至少是五千年发展史的语言,至今还存在的诸多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毛病!我认为,她固有的一些毛病,是使汉语成为至今各种语言中歧义最多的语言。因而,就使我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了。
一、称呼混乱
汉语的不成熟,首先表现在称呼上存在两个方面的混乱:
1、称呼上的不对等。如:舅舅和舅妈,这本是一对夫妻,但易使人误认为是舅舅和舅舅的妈,变成了两个辈份的一对母子了;再如,老师和师母,也是如此;还有,当今时兴的一种说法“二奶”,究竟是指第二个小老婆呢,还是指第二个“祖母”。
2、称呼在语序运用上的混乱。通常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先讲名字再带上称呼,我认为应规范为先讲称呼再带上名字。如:“张三舅父”一般场合倒还可以,但在祭祀或其它庄重的场合,再喊“张三舅父”,就有可能被有关人员痛骂。最明显的是念“祭文”,当念到“致祭于张三舅父魂下”时,如果是死者张三的舅父还活生生的在现场,那真是不可开交。实际上,这种场合就变换成了“致祭于舅父张三魂下”。
二、歧义严重
汉语由于有同音词、多义词、兼类词和同形异构等问题的存在,使汉语在很多时候容易产生歧义。
1、同音词因一字多音、一音多字较多而比较普遍,甚至还有既同音又同形的。如“你要杜鹃吗?”中的“杜鹃”既可能是指“杜鹃鸟”,又可能是指“杜鹃花”;还有,前不久某电视台播出的一个借款纠纷的法制节目,中心议题是围绕“还欠款壹万元”中的“还”字。究竟是“归还”了欠款一万元,还是“还”下欠欠款一万元,当事双方争论不休。
2、多义词是指一词有两种以上的意思,由于它的存在,也容易产生歧义。如一个很有名的字迷是“中间一竖,一边儿一点”,传说有人用它来捉弄人,你要是猜成“小”字,他说“不对,是‘卜’字”。要是你猜成是“卜”字,他又说是“不对,是‘小’字”;还有,象“她是我的朋友”中的“朋友”,既可以理解为谈恋爱的“朋友”,也可以理解为仅有一般交情上的“朋友”。
3、兼类词是指汉语的一些词既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如“饭热着”这句话,既表示“饭正在加热”,又可以理解为“饭还热着,没变冷”。
4、同形异构是指语句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切分。如“中国队打败美国队获得冠军”,既可以切分为“中国队打败,美国队获得冠军”,又可以切分为“中国队打败美国队,获得冠军”。
5、指向对象不明确。如媒体上常说“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是中国队大胜了呢,还是美国队大胜,让人一头雾水;还有,人们常说“看医生”,究竟是去看医生本人,还是生病了去让医生给自己看病,而实情往往是后者。
6、实施的手段完全相反。如:“救”的意思是,援助人、物使脱离、免于灾难或危险,但救人与救火所采取的措施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你用救人的办法去救火,你就会因此而有牢狱之灾。如果用救火的办法来救人,则更有杀人抵命之罪;还有,如“扶贫”的意思是扶助贫困,按字面上的意思是“使之永远保持贫困”甚至还要“使之更加贫困”的意思,而实际意思则是“使之脱离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三、没有统一的名称
汉语、汉字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中外各种场合都能使用的统一的名称,而英语、英文,法语、法文,俄语、俄文则是统一的、内外指向一致的。除了有汉语、汉字的名称外,还有诸如:普通话、国语,中文等的名称,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在国际上相对稳定的、指向统一的汉语、汉字名称。汉语、汉字这一称呼,好象是在国内用的多,国际上通常用“中文”这一称呼,但说用“中文”、写“中文”似乎还可以,说说“中文”就有些别扭。若把她定名为“华语”、“华文”或“中语”、“中文”或“汉语”、“汉文”或“普通话”、“普通文”等都很别扭,不可用。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没有高低贵贱、先进落后之分的,只有科学技术文化才有这种差别。语言文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约定俗成,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搞好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使其尽可能走向统一、严谨、规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歧义,让汉语得到充分的成熟,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为汉语的成熟,祖国语言文字的统一、严谨、规范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