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命岁月感悟自我哲思大路白杨 |
分类: 一年又一年 |
http://s6/mw690/001tdotbzy6LvZ74PLD45&690
生生死死,人来岁去,一头老牛和一位老汉,双脚和四蹄沾着泥土星点,老人肩荷着明亮的犁头,跟在牛后慢慢消失在夕阳的田野上。这个场景终生忘记不了。
靠在床的灯影里,又看了一遍余华的《活着》,又一次跟随着主人公的背景,远远地趟过了岁月的河滩。合上了书本,这是第几次看它了,我都不清楚了,但是,心头清醒的是,我还是被书中那种顽强的快乐活法再一次打动。
我这个人特别爱感动,快乐的时候感觉尚不强烈,一旦看到悲伤或悲欢离合的惨剧里,就显得特别的强烈。这一种改不了的读书毛病,虽说有它的优点,却也时时透露着一种能量的极限消耗。有时,读一本好书就像耕一场田,种一季庄稼,养一个孩子,疲惫与喜悦的双重压感觉都在肩膀上。感动就感动吧,任其自然了,也许这就是一种命了,尽管我嘴上不肯认可,心里却早早地屈从了它的灵验。读《活着》这一类时间跨度很大的书,虽说是一种参照的感动和享受,其实就是一种身心都辛苦的高强度劳动,不亚于踢完一场整足球,领头跑上一圈马拉松。
分析我个人的成长,在心智和身体上老是慢别人一拍,也就是内心的成熟要比实际的年龄小的多。别人光说我晚熟,我自己私下里估计约在十年左右吧,算是一个能晚上十年才能老去的男人。很多熟悉的人都说,我是一位慢长的人,当然也包括生理上比较晚熟一类的人。上中学时,早就懂得女人心理的男同学,瞧着一个生瓜蛋子,这么说过;后来,我还继续幼稚着,上了财校时几个同一班级又是上下床的男同学,看着我不开窍,也这么说过;到了工作单位,除了大领导,就是深谙机关奥秘的、领导过我的几位科长们也这样说过;活了大半辈子追了大半生,最后还是落到了后面,就是用劲地追呀追的,老是追得一头大汗,还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临到快退休时,连懂得人情事理的老婆也闭不住嘴,开始这么说我了。也许,正如他们共同看到的那一副模样,就是我下辈子的样子了,我连最终去改造自己、想让自己和大伙,这样的勇气都没有了。算了,我就是另一类比较晚熟的稻米品种了,区别是稻米晚一季,我却晚了整整的十年。
一个十年,又是一个十年,每一次都是差距和迟到的十年。不过,迟到的路上,享受纯净,感受青春,体验人生,已让我足够地享用了这种落在后面的安静。看来,上苍是用真心在怜悯我,帮着一个老是迟到的孩子。能以纯粹的心灵,与同岁的人们厮混一起,早早看到人心与世故,却又让我再晚十年才老,这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交易,只是我付出的是什么,我还不清楚。
正是有了这一份始终年轻的心态,我才始终如一地能够保持着对外界、对内心对生命极为灵敏的感觉。从识字时起,我就从最贴身的一层开始,被中国的汉语和通用的文字反复纠缠和折磨着,常常能从厚厚的覆盖和深深的掩藏中,轻松嗅出被人类有意无意隐含、泄露和散发出来的诸多气味。不论气味或浓或淡,不管气味或苦或香,它们总有带给我一股无以言说的激动和冲动,这种始终弱势不减的激情,如同一股暗涌着的激流,顷刻间已溅出一片片晶莹生动的水珠来。感谢上苍的恩赐了这份年轻十年的功能,让我在人近中年之际,还保持着一份年轻人才有的敏感心情。从年轻时起,读诗、品文、看小说,漶漫纷扬的文字和美丽透明的语言,也像一份贵重的礼物,带给了我神奇的故事和动人的情节。我极其明白和清醒,这绝不是虚假或被拟化了的真实生活。可是,我仍旧不变地习惯了它们,任凭它们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的心脏,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被灼伤的激情紧紧不停地追逐着。我也坚持着努力着想不去被它们再感动。可是,现实的情况往往相反,数十年如一日,我无法去拒绝这些熟悉的面孔和温暖的细节。它们常常不请自来,像田野的主人那样,激扬着神色、青春着脸、搭拉着双腿,如童年的玩伴,舞动着双手,面对面地坐在我的眼前。
人生往往有很多东西,是需要一路不停地丢下去的。小说家余华首先发现了这一个天大的秘密,它和我一样,在收获的同时,发现了放弃和丢失并不可怕。然而,在不断丢弃的过程中,仍有最好的东西,却无法脱手丢掉和分离甩开。直到步及中年的门槛时,面对着充满了激情的灵魂,有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真实态度。天啊!我才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悄然地隐伏着一样特别的东西:激情!
尽管,我的视野不够大,然而,我依然清楚,这就是他们共同认可的晚熟原因,也是我一路走来未曾丢掉的心爱之物。这就像一粒被埋入泥土里的种子,除了本能地让自我发芽成长以外,还有种子自己因为需要盛开而具备的品格。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份轻易不可多得的晚熟,面对能让我在青春的愤怒中,怀有一份铮然的柔情,我还是悲极而喜,涕泪满衣袖。品味着,这可是一瓶遗忘了百年的珍品老酒,是一株未曾被人连根挖去的千年老参。它们能留下来,就是被一双不知怎样的无形大手,粗心大意地留给了这个世界,永远地储备了下来。
迟晚的礼物,歉收的意识,芬芳馥郁往往会是生命的精彩回放。
我才开始理解人类的价值,人,只有活着,以麦穗的挺立,完成对时间的完全颠覆,最终带着植物的芬芳在田野上的活着,才算得上是苍生给予人类的礼物。这是经过深入的思考和亲自的享受,才能寻求被人理解的快乐理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对人类的悲悯,这种衣袖、胸襟都沾满着芳香的佛慈情怀,以饱满的形象完成的秋季,让我不得不佩服。余华的确是一位有着超强灵敏和感受的优秀作家,而他的文字只是他内心的一种小小的喷涌。
很多感悟不是听到的,也不是读来的,而是用心悟出来的。这是一颗苍老的心,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感悟出来的小道理。
我才明白过来,写作不是我的职业,文字却是我的朋友。我期盼能在远望或看得到的未来里,让它们成为纯粹、成为不需要意义诠注的事情,也是我后半生可以追随的朋友和陪伴。文字一生,空想臆思,替人流泪,与情共舞。这种不论得失、不计输赢的比赛,已经不能再用结果和效果加以计算和衡量了。我只能如此,把甘蔗最甜的一头,小心地放在最后的时刻去细细咀嚼。我希望这种晚迟的功能,能够继续无限地晚下去,即使苍天老去,我也不会将事关生命的事情,从脑海里一一剔除。
借我以命数,还我以明目,许我一诺,让我再晚十年才许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