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掉我们心中的“奶牛”

标签:
思想杀掉奶牛贫困家庭转变观念大路白杨杂谈 |
分类: 文化文学 |
http://s4/middle/505663b9x9c377522ccf3&690
读到一则故事:一位老师为传授成功的思想,便带着学生到一户地处偏远、生活贫困的家庭,这个贫困家庭尽管贫困却不思改变,老师找到了原因,那就是拴在门外的一头奶牛。正是这头奶牛让这个家庭不致陷入赤贫而安于贫困的现状。于是,老师在学生的惊讶之中,突然出手,抽刀刺死了奶牛。数年后,师生又去了这个村庄,却发现这户贫困家庭变化了,成为当地的中等户。因为,自从失去奶牛后,一家人为了生存而开始找活了,慢慢地有了节余,日子好起来,后来盖起了新房,购置了家电财产。学生这才突然明白,扶去“奶牛”之时,并不是一家人生活的终结,而是改变态度、重新生活的开始。一切变化的原因皆在奶牛身上,是奶牛让他们有了最后的依靠,又是奶牛的失去让他们没有了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去谋生存。(《杀掉这头奶牛》美国卡米洛.克鲁斯)
奶牛,是他们一家人的“结”,同样,也是横在许多人成功与失败中间的“结”。
人的懒惰本能、害怕劳动的本性,以及总想以最小付出获得最大收益的念头,甚至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潜意识,都促成人类本性的形成和世界观的成熟。只有能生存下去,有一丝活着的希望,就不愿意孤注一掷,去建设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些最后的依赖,最后的寄托,维持生存的基本,这些元素,让很多的人在满足于今天生活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力量;同样,让人们习惯地安于现状的生活,认为这已经是最美好的生活了的观念。其实,这些念头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奶牛”。
人生要想获得更多的成功,获得人生意义的功成名就,就必须有狠心肠心,像那位教师一样,抽刀挥去,杀掉我们心中的“奶牛”。
不论是大学毕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还是人近中年的公务员、工人、农民,都深深地感受着自己对职业的喜爱与生存之间的矛盾和折磨。面对着就业的沉重压力,面对生活的巨大负担,许多人仅仅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甚至是为了就业这个目的,而不得不选择自己并不喜欢、也许一生毫无成就的职业岗位。尽管你不喜欢也好,你不热爱也好,你爱岗位不敬业也好,因为,你毕竟要从这份职业的劳动中,获得生存的薪水和职业上一份小小的愉悦,并支付房贷、支付水暖电汽,支付孩子的学费书费,支付老人的住院开支。你不敢果断地离开,辞去这份并让你爱好的职业;因为你知道你的背后有一大批人排队等着你的离去。所以,你所违心做出来的这一切,让你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理想,把自己看不见的未来,甚至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明天,完全地寄托在职业这头看不见的“奶牛”身上。
平凡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居多数。其实,并不是这些人资质普通,天生就是平凡的材料,而是深受不同形式的“奶牛”的毒害。是奶牛的思想意识让这些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地沦于平庸之中,成为这种“奶牛”思想的牺牲品。
而生活之中,制造“奶牛”理论的人和途径都很多,除了你自己为自己的停滞不前找到的借口之外,除了给自己一个甘于落后的理由之外,更多的是制造商是我们身边许多不安好心的家伙们,他们把自己的邪恶思想和险恶用心,都用伟大的主义和普世的价值观念,埋藏的很深也很严实,他们的名字很多,有时是理论家,有时是宗教家,有时是思想家,有时是政治家,更多的人则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用理论换取我们劳动价值的老板和资本家们。
我记得是关于西方和非洲的,曾经有这样一句话:100年前,西方人来了,他们拿着《圣经》,而我们只有土地;100年后,我们的手里拿着《圣经》,西方人却拥有了我们原来的土地。
制造有利于自我的思想理论,让理论武装别人的思想,这是中外众多的思想贩子所使用的惯用伎俩。把不自欺却欺骗别人的“奶牛”送给别人,把接受平庸甘于小富既安的“奶牛”思想灌输给你的属下、下级和普通人员,而自己去坐享其成。可能这是把不幸归绺他人、让自己失去男儿血性的最终原因。
当我羡慕地看着一些孩子,根据自己的喜爱择岗位或辞职,选择展示自己的职业时。心中油然有了一种欣赏和欣慰的感觉。他们以内心的勇敢,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心中的“奶牛”。
我惊喜地发现,年轻的一代孩子们正以无畏的勇气,以敢爱敢恨的态度,甚至以敢于直面思想的欺骗,而勇敢地说“不”。
年轻一代正以断指的勇气,毅然决然抽刀而来,杀掉心中的那头恶魔“奶牛”。
前一篇:快,不是中国最好的发展方式
后一篇:“作女”的出现就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