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塞第一关

(2023-10-09 16:36:29)
标签:

雁门关

山西

游记

分类: 散文

309篇

九塞第一关

2023年5月,游雁门关,登勾注山古长城。

念叨雁门关已经好久了。至少是从儿时听杨家将的故事时就知道了雁门关,到了中学时代又因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而读过李贺,一直读到写雁门关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喜欢李贺的诗,所以还在大雨到来之前,跑到北京城南的宣武门城楼上,去感受如是的情境。现在想想,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瞎闹。

因为生活在北京,所以最早知道的是八达岭长城,那是离北京最近的一段长城,在太行山余脉上,绵延壮阔。也是少年时,为了多寻到一处“燕京八景”,骑自行车到居庸关,到八达岭,寻找“居庸叠翠”的绿色。那时的古长城,很多地方还没有修整,坍塌的墙体,散落的砖石,有些地方不是登而是要爬,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关隘的险峻雄伟。后来又陆续到山海关、嘉峪关,还到了阳关、玉门关。各样的雄伟,各样的沧桑,留在记忆里。直到这次的雁门关。这次到雁门关不似少年时了,我想不管是对风景还是对历史,总会应该有一些新的感受。

我们的车子从大同一路南行,看过应县的释迦木塔,渐近晋北所在的一部分内长城。一路山势绵延,不时可望见山头上古长城游龙似的姿影,自东而来,又西奔而去说到内长城,先前真没有注意过,可以算是我对长城、关隘的又一个新认识。这次因为要看雁门关,所以才特别关注了山西的关隘,也才真正注意到这里的“双长城”。

原来在明朝版图的北方,有一个由两道长城围起的大环。被称为内长城和外长城。当时是为了对抗游牧民族的南进而修筑,先是有了大致沿现在山西、内蒙交界处修筑的北线长城。当时是对抗鞑靼、瓦剌的前线战场。但是,大明朝定都北京后,更是直接面对虎视眈眈的北方,所以才又修建了扼守京畿的另一道防线,这就是区别于原来北线外长城的内长城。它居太行山、恒山高峻的山岭,蜿蜒向西,依山据险,特别是在交通要道设立了一座座关隘。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成为了内长城的坐标。这些名字,哪一个不是曾经的烽火硝烟,哪一个不是曾经的威名显赫。而晋北的长城就坐落在这个内外长城的大环之上。

雁门关古代又称勾注塞,古代的勾注山如今也叫雁门山,所以书上不同的说法似乎是一回事。说到雁门关,人们常常会提到: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这个雁门关很有名的对联,如今用很特色的砖雕嵌镶在雁门关瓮城的城门两侧,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石券门顶额匾上还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依这对联所讲,在三关里无双,在九塞中第一,就冲着这评价,要看关塞,怕是必须要到雁门关走走才算起步了。就像要了解中国的石窟艺术,在没有看过莫高窟之前,总显得略有苍白一样。

所谓关塞,就是古时在边界险要的地方或交通要道设置的守卫处所,往往成为防御的重要屏障。古代北方边地九处险峻的要塞就被称之为“九塞”。早在秦时的《吕氏春秋》上就提到了天下九塞,其中就有我们今天所知的井陉、居庸和勾注重关险隘勾注也就是雁门。至于“三关”,建筑在长城险地的三处重关它又有“内三关”和“外三关”之分,都在长城内侧的沿线。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属外三关之一,特别是在宋明两代雁门关更成了北方边塞的一个历史标志。

我们的车子行进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当年的山冲古道早已难寻踪迹,甚至在汽车高速均匀的引擎声中,你连当年走入雁门关隘的艰难险峻都难以想象了。正如如今在旅游的行走当中,不管是在厚重的历史遗迹旁边还是在精美的古代建筑面前,各样的游客身影和无关的话语总在身边,堆积着时尚,扰乱着思绪。想想也是,几千年、几百年前的物件能保留至今的能有几何?难道非要登上一千二百多年前王之涣咏叹“更上一层楼”时的那座鹳雀楼,或是面对几易楼址,数次重建的古名楼而不屑一顾,全盘否定,才是直面历史?我想都不是,至少我以为只要历史的传承还在,和它有关的风景就有生命,不管什么形式,都是风采。雁门关也是如此。

地方志上面的说法:雁门,以雁出其门,而名。也就是说,这雁门关隘口,是高飞的大雁南归北上的所以为通道,那一定是因为两边山峭拔险峻连大雁都无奈其何。雁门关地处险境,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筑布防,终于在明代形成号称“双关四口十八隘”的整体布防,成为了历史上庞大的阵地式古战场。如今,现在我们眼前的虽然是经过重新修复的关隘,但是周边的环境会让你相信,它还是当年的模样,它的气势风骨还在。不管是登上雁楼关城放眼四望还是三重关门循序徘徊雄伟蜿蜒的长城和眼前巍峨高耸的古城楼提醒着人们,这里正是那座镇守边关的咽喉被誉为“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万夫莫开,九塞的雁门第一关

只见在群山万壑之中,它伸出双翼,如一只飞翔的大雁,用身躯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保卫着中原大地的安危。当年关隘的古道已经变成了盘旋的公路,远处山脊上长城蜿蜒,楼台耸立。仍然可以感受那远古的苍凉与肃穆。边墙之上,依旧是旌旗猎猎仿佛驻守边关的将士犹在。远近的雉堞墩台,点缀着绵延的长城,朦胧的烟尘好像要告诉人们,那些金戈铁马的曾经就是刚刚结束的一场惨烈的战斗。参差错落的堑壕堡寨,顽强地努力保留下一点点历史的身影和那段穿越沧桑的岁月

我们就在这样的认识当中登上雁门关的城楼,尽情擂起放置在城楼两侧的战鼓。那鼓是专门为游客设置的,估计也是为了增加一点人文怀古之情。然后又攀登过一段修复的明长城。看着眼前的风景,脑海中会时时想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古诗中“断肠声里唱阳关”“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边关征战、悲凉豪壮的诗句来特别是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那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真是神来之笔,突兀奇崛,有如雁门山高耸的危岩关城的寒瑟,将士的戍边之艰跃然于纸,勾勒出一幅夜浓霜重的边关色。

雄关险隘从来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看到有的书上说,发生在这里的够规模的战事就有一百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这里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面对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重要众人皆知

来到雁门关,看着这山这景,更容易让人惦记千百年来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从西周始,姬幸戍守雁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征战雁门使匈奴十多年不敢犯边。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万里长城。

更让人记住的是代,正是武帝为了北伐匈奴建起古雁门关骁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雁门直面匈奴,致使匈奴不敢南窥汉到了唐时期,名将郭子仪也是出雁门平定了安史之乱,还有薛仁贵长期镇守雁门关防御突厥南犯。北宋年间,雁门关成为宋辽交战边界,忠勇善战的杨家将长期镇守在这里,抗辽保宋,留下了一篇篇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一直被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离雁门关不远的鹿蹄涧村“杨家将”故里,到杨业佘太君的满门忠烈。攥着烟袋杆,都会骄傲地讲出一段不知口碑流传了多少年的杨家将的故事。至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的烽火硝烟,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浴血鏖战,古关雁门又增添了一份另样的色彩。

雁门关的故事里还有另一面的内容。除了守土固边,征战驱敌,狼烟滚滚的剑戈沙场,作为关内的最后一道屏障,早在汉以前,这里就是中原同西域,并又通过西域和欧、亚、非诸国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化、物流集散地。那时北方的胡马满载胡盐、玉石从这里走向中原南方的商队叶、丝绸瓷器从这里远赴漠北。雁门关下的代州古城自然成为南北商旅屯集之地,成为晋北重要的商业中心。还有呢,昭君从这里出塞文姬从这里南归隋义成公主远嫁突厥的和亲不管是烽烟战场还是商贾走廊,历史记下的故事一定还有许多许多。难怪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边塞史,边塞不仅仅是铁马冰河、吹角连营。想着这些,雁门关在我的面前更加完整立体起来。

因为时间,也因为体力,看到的雁门关是有限的,登了几座楼,攀了一段长城,读了几篇楹联,仅仅是走过看过而已。但我对边塞关隘的兴致却增加了许多,甚至是景仰留恋。终于,雁门关与我们渐行渐远,但边塞的轮廓却渐渐清晰起来。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那我就做一回“塞翁”,离关山更近些吧。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九塞第一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梨园深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