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的灯·读书笔记
标签:
笔记读书 |
分类: 散文 |
第293篇

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时,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书的篇幅不长,而且好读。因为记下的是一段读书人和书店主人之间的故事,感人。喜欢书的人读起来会更喜欢。
书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纽约的爱书人海莲,另一位是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古旧书店的弗兰克。书的内容形式,81通两人因为购书淘书往来的信件,包括几封相关的信,仅此而已,再无其他文字,说它是一本书信集更确切。书的故事情节,一段真实感人的经历,用自然朴实的一封封书信筑起了他们因为书而建立起的深厚情谊。
在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33岁的穷作家海莲,因为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开始按这个书店地址写信寻书。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他们从1949年10月住在纽约的海莲开始的第一封信,一直到1968年10月住在伦敦的弗兰克的最后一封信,后来弗兰克家人又陆续和海莲通信了几次,并且协助海莲完成了这些书信的收集。
从那以后,这个信和书的故事,被不断演绎,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早已经成了世上爱书人之间的一个代号,一种默契。人们也在这段传奇里体味着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第一封信是这样开始的。
“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在我住的地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要不是索价奇昂的珍本,就是巴诺书店里头那些被小鬼儿们涂得乱七八糟的邋遢书。”(1949年10月5日,海莲致书店)
经过后来你来我往的长长的时光。海莲得到了一本又一本让她惊喜让她快乐的书籍,收获了书店老板员工和弗兰克及其家人深深的友谊。而大家也不断得到海莲无私的馈赠和浓浓的情意。
最感人的最后一封信是这样结束的。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1969年4月11日,海莲致朋友凯瑟琳)
从此“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句话就成为了一句经典,一个符号,印在书的扉页上,刻在爱书人的心里。书中感动人的地方比比皆是,散落在几乎每一封信中,前后呼应。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是可以回味的精神美餐。
例如,海莲对书的热爱和苛求。得到一本好书的欣喜若狂,看到一本劣质书或不被爱惜的书籍时毫无掩饰的愤怒,都记在一封封信里。特别是一段她因为用书页做包装纸的感慨,直率而幽默。
“不是我爱唠叨,看到书店竟忍心把这么美的古书五马分尸,拿内页充当包装纸、填箱料,我真是觉得世道中落,万劫不复了。........更可恶的是,你们把书拆散了,随便抓来几页顺手就包,害我根本搞不清楚,上头到底是在打哪一仗哪一役。”“下回要寄书来时,拿第五一二页和五一三页来包书怎么样?这样我才晓得最后哪一边打赢了,还有那到底是哪一场战役。”(1950年10月15日,海莲致弗兰克)
“请您完全无须为我们拿旧书内页当包装纸用而感到忧心,那只是全套《英国叛乱和内战史》之中装订破散且多出来的一册复本,我想应该是无法当成商品卖给任何人的。”(1950年11月1日,弗兰克致海莲)
再例如,海莲对买书选书的态度。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1952年9月18日,海莲致弗兰克)
“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1952年12月12日,海莲致书店众好友)
这样的读书观人们未必会全都认同,这也是很多读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也如此。一是只买读过的书,这里大概指的是别人读过的书。一个意思,如果多人都读的书,总比没人读的书好吧,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客观评价方式。另一个意思,读过的书,范畴可以是指旧版书,专门寻找的书,可能是珍本。如海莲得到的《五人传》,一百多年前出版的书,竟然保持这么完好,质地柔细,依旧带着毛边。至于另外的理解,我不敢苟同。海莲的标准,如今读书人是做不到的,而且也未必合理。只是在70年前,在另一文化氛围中个人自定的购书原则而已。另一个问题,大清仓,无可非议。反之,好书要细读反复读,绝对是需要的。海莲的扔书,旁人不解,她自潇洒。合上这本书以后,你会说,她是真正的爱书之人。
上面的话有些理性了,还是说说读时的感受。感受就是满满的感动。
一个是感动他们的真诚。从海莲快人快语,直率幽默,到弗兰克谨言慎行,严谨绅士的真诚。从“望而却步”、“敬爱的夫人”,到“我的书店”、“亲爱的海莲”,字里行间的真诚。从弗兰克及家人、老板和员工尽心竭力收寻海莲需要的书籍,到海莲在英国物资匮乏而自己经济并不宽裕时惦记着大家,经常馈赠物品的真诚。朴实的言语和行动铺垫起的真诚。
另一个是感动他们的美好。海莲收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她会在信中告诉大家如何摊开书本,仔细查看装帧,品鉴插图。弗兰克和书店的朋友们看到这一切的欣慰和满足。读书人和卖书人交流的美好。竭力做别人需求的事情,为他人纾困解难。虽然未曾谋面,却时时牵挂着,憧憬着某一天的相见,人间真挚善良的美好。还有就是“距离”或者说是“等待”的美好。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到对方。暖暖的依恋,时间让等待变得美好。
二十年,住在纽约的海莲与远在英国的弗兰克及其家人以及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全体职员用书信记录下一段感人的情谊。尽管海莲的一些朋友都先后造访过“她的书店”,但是海莲本人却一直没能踏上过那片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直至弗兰克离去。海莲的一生是贫穷的,但她的精神世界却充实美好。真挚善良的美好,可以让人思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