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校名号大学第一印象名字 |
分类: 教育 |
“更名潮”袭来其实怨不得大学
近年来,大学“更名风”愈演愈烈。据统计,6年间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字,占高校总数的23%。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号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二是高校层次不断升级,名号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名号越来越“洋气”。(6月11日《光明日报》)
6年间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字,占高校总数的23%,占了近四分之一,确实不少,堪称高校“更名潮”。高校更名也许是因为升格,或者是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的改变……更名更有利于高校的定位。更名之后的大学名响亮,变得高大上,师生因此更有自豪感,更有自信心,何乐而不为?
媒体舆论批评高校“更名潮”是办学作风浮躁,图摹虚荣。笔者觉得有点冤枉。有人指出,高校更名后容易引起混乱,鱼目混珠,弄错高考志愿,其实那种情况只是个案。笔者反而责怪报考者对于自己的前途太不负责任了。高校“更名潮”的形成,有人批评高校自己,那是错怪。高校能否更名成功,不是高校自己说了算,需要更名的高校需要教育部提出书面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核,批准后方可更改。472所高校更名哪一所不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的?
有高校更名成功,有机会有理由更名的高校岂不跟风?岂能白白放弃更名的机会?在中国的高校扩招以后,生源大战更是在高校间展开,高校的名字是给人的第一印象,高大上的名字给考生和家长好的第一印象,确实有利于招生。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办学一百多年来一致没有更名,关键是这样老土的校名形成了名片,成为了品牌。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坚持不更名,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人们的公认的符号,没有必要更名。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高校的应该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如果他们觉得对自己高校有必要更名,应该赋予他们这样的权力,千万不要对他们的更名需求指指点点。高校办学成功最终还是以实力取胜,高校确实要在教育教学科研上下功夫,合理定位,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做到高校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