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查办校长卖职称需要拔出萝卜带出泥
宿州市第十九小学的苗老师(化名)爆料说:“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评职称,就得花大价钱向校长买。”苗老师说,教师为评职称交给校长的钱,有的在万元以上,“而且让我担忧的是,‘买职称’的钱,校长说多少就是多少。”校长说,这个职称需要1万元来打点。(中安在线-新安晚报《老师要评职称 校长“搭车”收钱?》)
教师想要评职称,就要花大价钱(万元左右)向校长买,还可讨价还价,校长将这个当成了生意经,真是贪心不足,胡作非为,胆大妄为。有领导买官卖官,就有校长利用手中权力卖教师职称,从中赢利。好端端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却被校长破坏,违纪犯罪的校长该受到严惩。据媒体的后续报道,目前这位校长已经被停职,接受纪委调查。我们将拭目以待。
是谁给校长有这么大权力和胆量?想必校长的背后有幕后,有人撑腰,谁有权力操纵教师职称名额分配的权力?想必只有上级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中高级职称的评定,僧多粥少。但是名额还是有松动的,谁争得狠就给谁。校长收钱时,也说到需要万元打点,向谁打点疏通?那毫无疑问是送给有决定权的关键性的人物。校长可能再从中截留一部分,分得一杯羹,捞到一些好处。
实行教师评定职称制度本是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定教师职称应该依据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水平、实绩以及师德等,但是中高级教师职称都是按比例划分的,同样资历水平实绩的教师所处学校不同,可能他们的职称评定就大不相同,按比例分配名额不尽合理。
一所学校的职称评定应该有考核标准,但是现实不是这样,或者是论资排辈或者是参评对象的民主协商或者是不能凭校长的一言堂行政手段等,现实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职称评定已经脱离了本义,失去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宗旨,评到了职称的老师可能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偃旗息鼓;没有评到职称的老师可能垂头丧气,甚至破罐子破摔。
不可否认教师的职称评定的正面作用,但存在的问题确实也不少。其中还有的问题是较为普遍的,笔者见识过这样的潜规则,上级利用职称指标可以调剂的机会,将职称指标暗中“戴帽子”指定到某校某位老师,彼此心照不宣。还有评定职称的材料上报后,参评老师会四处找关系托人打点,当然也离不开钱物。
猜测宿州涉事校长卖职称的钱不是一个人独吞,会打点孝敬的。假使拔出萝卜带出泥,希望不能姑息,要一追到底。还有一点就是校长向教师卖职称达三年之久,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监管作用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