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 广化寺

标签:
杂谈 |
分类: 祖国各地 |
山西
北邻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寿寺,
东面为潺潺流水清水河。
北高南低,
视野开阔。
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
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
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
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
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
门之上方为一竖匾,
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
字体刚劲有力,
似为瘦金体。
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
雕刻华丽细腻,
十分典雅精致。
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
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现有殿堂6间,
房间60余间。
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开间,
单檐歇山顶,
内供面善口笑的弥勒佛,
背后为韦驮菩萨,
两山墙间为单檐四阿顶,
前出廊。
佛坛上,
中供文殊,
侧为普贤,观音,
合称“三大士”。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
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
高1米,
宽0.5米,
黑底白线,
异常醒目,
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
单檐硬山顶,
五开间,
面宽12.4米,
进深9.6米。
两旁为耳房,
原为供奉五方文殊的殿宇,
现正在按照原样恢复。
广化寺昔为华严道场,
继为章嘉佛爷的六处之一,
现在阿旺金巴的住持下将变为一座新兴的黄教寺庙。
广宗寺位于圆照寺上面、
菩萨顶下边,
俗称铜瓦殿。
创建于明武宗正德二年,
即公元1507年。
全寺占地2912平方米,
布局小巧紧凑,
建筑显见明代风格。
建国前系五台山十大表庙之一。
一般寺庙有牌楼、影壁、山门,
而广宗寺没有。
它的山门与天王殿的正门合二为一。
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供的是笑逐颜开的弥勒佛。
殿两侧供四大天王,
即:南方增长天王,
司风;东方持国天王,
司调;北方多闻天王,
司雨;西方广目天王,
司顺。他们的职能合起来即为:
风调雨顺。
与之相应的当为:
五谷丰登。
天王殿一般为寺院的第一座大殿。
护法神韦驮塑在弥勒佛背面,
他正对的一般是“大雄宝殿”,
其职有是注视着出来进去的行人,
维护寺院的安全。
据传,
四大天王手下各有8位大将,
合起来共为32将。
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8将之一,
32将之首。
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
以健步如飞著称。
他曾以快捷无比的步伐,
将盗走佛陀两颗牙齿的“捷疾鬼”抓获,
立了大功,
于地专门担当起了保护佛法的重任。
天王殿两侧钟鼓楼对峙耸立,
檐角桡飞,格外醒目。
铜瓦殿:铜瓦殿为寺中主殿。
殿为三开间,
面宽14米,
进深12米,
重檐歇山顶,
为明代木构建筑。
比例适中,
结构规整,
隔扇棂花雕刻精细,
显见了明代的木核风格。
用铜瓦覆殿顶,
这在五台山是创举,
故此寺又称铜瓦殿。
现在,
屋顶正脊、
垂脊为铜质,
其余改铺琉璃瓦。
殿内佛坛上立木制佛龛,
供上下两层佛像。
下层为铜铸西方三圣:
中为阿弥陀佛,
两侧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上层为一佛二菩萨:
中为释迦牟尼佛,
两侧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大殿两侧供十八罗汉,
后壁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正殿前内额有康熙御匾“云嵋”二字,
金光熠熠。
殿前立有明代石碑两通:
一通立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
一通立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