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945年作《奔马图》

标签:
杂谈 |
在此幅画中,
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
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
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
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
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
只是少了焦虑悲怆,
多了欢快振奋。
一幅画着六匹马的图叫《奔马图》。
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
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
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
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
奔马强壮有力,
生气勃勃,
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
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
———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
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
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
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
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
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
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
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
赞叹不已,
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
“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