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关注(8月5日)

(2008-08-05 13:06:22)
标签:

爱在中国行

财经

杂谈

分类: 每日关注

一、华尔街日报:甘肃高台出现日全食 

今日关注(8月5日)

二、纽约商品交易所现货金报895.55美元,伦金报905.75美元,国内金196元

三、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20美元 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自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历史最高记录以来已经累计下跌超过18%

四、〔巴西大豆〕预计2008/09年大豆产量达创纪录的6,386万吨

五、5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第五日回落报6.8501 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即将发生改变 

六、国家统计局发表经济述评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

七、2008年二季度经济述评:谨防输入型通胀带来“叠峰效应”

 

详解:一、华尔街日报:甘肃高台出现日全食 

    日食奇观:上周五(八月一日),中国甘肃高台出现日全食。照片摄于发生日食时,当地一名男子正牵着骆驼。
    此次日食的最佳观测地点位于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整个过程持续了2分23秒,有上万名当地百姓聚集在市中心观赏这难得一见的奇观。

 

二、纽约商品交易所现货金报895.55美元,伦金报905.75美元,国内金196元

    交投最为活跃的COMEX-12月期金GCZ8结算价收低9.60美元或1.1%,至每盎司907.90美元,交投区间介乎903.00-924.10美元.

    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令黄金的通膨避险魅力失色,美国原油期货一度大跌5美元至每桶120美元下方.

截至1815GMT,现货金报895.55/896.95美元,低于周五尾盘909.85/911.45美元.伦敦金午後定盘价为905.75美元.

 

三、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20美元 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自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历史最高记录以来已经累计下跌超过18%

    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国际油价4日大幅下挫,纽约、伦敦两地油价近三个月来首次双双跌破每桶120美元。
  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开盘后一度大跌超过5.6美元,触至每桶119.50美元;到收盘时下跌3.69美元,报于每桶121.41美元,创下5月6日以来最低交易价格和收盘价格。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低跌至每桶118.8美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了5.38美元;收盘时下挫3.50美元,报于每桶120.68美元。
  4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跌的主要原因是有报道显示,正在向美国得克萨斯州海岸前进的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威胁沿途所经的墨西哥湾原油和天然气生产设施。
  此外,对美国经济疲软抑制消费需求的担心也推动了油价下跌。美国商务部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个人收入和消费开支分别比前一个月增长0.1%和0.6%,表现都比5月份逊色。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6月份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实际比前一个月下降0.2%;虽然当月美国个人收入比前一个月增长0.1%,但增幅为2007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燃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自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历史最高记录以来已经累计下跌超过18%。
  4日,纽商所9月份交货的汽油期货价格每加仑下跌8.41美分,收于3.0002美元。9月份交货的取暖油期货价格每加仑下跌8.69美分,收于3.437美元。9月份交货的天然气期货价格每千立方英尺下跌66.3美分,收于8.726美元。

 

四、〔巴西大豆〕预计2008/09年大豆产量达创纪录的6,386万吨

    路透圣保罗8月4日电---咨询机构Celeres周一称,巴西2008/09年度(10月/9月)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6,386万吨,较2007/08年度收成的5,970万吨增产7%.

    Celeres称,这将是巴西大豆产量连续第五个年度增加,但预计种植面积仍小于2004/05年度的2,350万公顷.Celeres在报告中称,"尽管价格触及高位,但生产成本上升以及融资渠道有限导致种植面积扩张的潜力下降."

    周一稍早,咨询公司AgRural预估2008/09年度大豆产量增加7.2%至6,414万吨.

 

五、5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第五日回落报6.8501 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即将发生改变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前一交易日再度回落30个基点,报1美元对人民币6.8501元。这已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第五个交易日回落,自7月29日的6.8205累计下降296个基点。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可能放缓已成为多数分析人士的共识。
    纽约汇市4日美元兑欧元小幅下跌给人民币走势带来一定压力,投资者在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利率决定公布前抛售美元。但美元兑日元温和上涨,因美国股市收复了前市早盘的部分失地,令市场风险偏好升温,令低收益货币日元走低。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即将发生改变,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可能放缓,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频率可能变大。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8年8月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501元,1欧元对人民币10.6454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3289元,1港元对人民币0.87776元,1英镑对人民币13.4306元。

 

六、国家统计局发表经济述评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

  输入型通胀成物价高涨推手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表的经济述评称,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

  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本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根据统计局的解释,国际通胀对我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我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大。我国原油跟国际接轨,成品油由政府管理,导致今年我国的石油加工业亏损500亿元。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也是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今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

  在原油、铁矿石价格等输入性通胀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上游产品价格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显著加大。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创3年来新高,1-6月分别上涨6.1%、6.6%、8%、8.1%、8.2%和8.8%。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人们通常认为,PPI向CPI的传导大约滞后半年到一年,以此计算,下半年CPI面临来自PPI传导引致的上涨压力会更大。

  国家统计局同时提醒,全球通胀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下降趋势,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国统局表示,当前我国需要治理此轮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避免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与国内多年高增长积累的各类价格上涨相互叠加,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来源:京华时报)

 

七、2008年二季度经济述评:谨防输入型通胀带来“叠峰效应”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7.9%,自2月份攀上涨幅高峰(8.7%)之后,5、6月份,CPI连续两个月涨幅回落,不论同比还是环比均有所下降,这表明上半年CPI涨幅持续走高的态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令人欣慰。然而,上半年生产价格涨幅扩大,受国际原材料、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6%,比上年同期高4.8个百分点,且涨幅呈逐月攀升态势,其中6月份创下涨幅新高(8.8%),令人堪忧。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应谨慎预防输入型通胀给我国物价走势带来“叠峰效应”。

 

  输入型通胀成我国物价高涨推手

 

  席卷全球的通胀成因复杂,既有货币发行过度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印钞机现象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并行。其中,美元持续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加速度攀升是全球通胀主因。世界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共同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威胁,尤其被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CPI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本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

 

  国际通胀对我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我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大。我国原油跟国际接轨,成品油由政府管理,导致今年我国的石油加工业亏损500亿元。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也是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了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今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

 

  在原油、矿石价格等输入性通胀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上游产品价格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显著加大。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创3年来新高,1-6月分别上涨6.1%、6.6%、8%、8.1%、8.2%和8.8%。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人们通常认为,PPI向CPI的传导大约滞后半年到一年,以此计算,下半年CPI面临来自PPI传导引致的上涨压力会更大,甚至可能出现物价走势的“叠峰效应”。

 

  全球通胀压力短期难以消除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性通胀问题上的不作为,使通胀压力进一步向全球其他国家传导和蔓延。近来一个时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胀率和通胀预期都在以较快的速度上升。2008年5月,发达国家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分别为3.5%和1.8%,发展中国家分别为8.6%和4.2%。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各国平均通胀率将由2007年的3.4%上升至4.7%,为10年历史最高。其中,发达国家为3.4%,发展中国家为9.1%,亚洲地区为6.3%;在一些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甚至有失控的危险。

 

  不容乐观的是,全球通胀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下降趋势。

 

  首先,美元疲软导致石油价格高企难下。美国次贷危机没有完全实现转机之前,美元疲软的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在美元需求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资金很难真正离开油品。最近石油价格虽有短暂的起伏,但是鉴于制造业产能的刚性,如果新兴的制造业大国不出现经济硬着陆,近年来全球石油大幅增长的需求增量会实实在在地惯性延续,石油价格高企的态势仍将在较长时期内维持。

 

  其次,世界谷物储备减少,全球粮食市场供给趋紧支持粮食价格趋势性上涨。联合国一份报告预计,世界谷物储备将降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粮食市场供应趋紧、价格高企的局势短期内难以缓解。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客观上要求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价格差距。以目前的差距估算,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出现较高通胀率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这可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也是发展中国家为了享受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因此,对全球通胀压力形成的输入型通胀,我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提高抵抗输入型通胀的能力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下半年,我国物价形势面临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上涨压力仍然不容忽视。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的对建材等的需求,也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一些新因素。因此,当前仍要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输入型通胀仍将是我国有效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防范重点之一。

 

  从国内自身状况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进出口产品失衡以及由此而暴露出的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此外,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外汇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币汇率还需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给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因此,治理此轮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避免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与国内多年高增长积累的各类价格上涨相互叠加,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我国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实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刺激我国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大节能减排、环保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在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上下工夫,提高抵抗输入型通胀的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这其中,各级政府尤其应注意进口替代型产业的发展,诸如替代型能源、机械产品等,扩大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尽快建立起能源储备机制。

 

  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相关产业,从而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风险,减轻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特别要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对于农业生产的补贴,努力增加粮油肉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强化市场监管,缓解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压力。

 

  三是严格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物价上涨的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因此,要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选择中应强调货币政策的自主选择,通过利率杠杆减少资产泡沫,加大运用汇率政策降低汇率变动的预期,并强调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配合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供给管理政策。

 

  四是要加大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国内消费的增长,从而减少对国外消费市场依存度过高的状况以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减轻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的制约。

 

  尽管我国无法左右国际通胀形势,但只要我们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自主性,采取相关措施,坚持把控制物价过快增长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必能有效地抑制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危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