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前前后后
标签:
地震沈阳辽阳苏家屯杂谈 |
分类: 杂文 |
地震的前前后后
总以为2012年12月21日过去了,世界就太平了,即使是连日来十面霾伏的纷纷扰扰也没有搅了我的雅兴,2013以来一直睡得很踏实。
今天依然阴霾,依然在饱餐战饭后培养睡意,《参考消息》没来,就在新浪网上翻看余秋雨大师关于《何谓文化》的专访。12点18分,忽然感到头随椅背开始晃动,随即整座楼都在上下左右震颤,还发出“轰轰”的响声,我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起外衣冲出办公室,发现同事们也都跑到走廊里,只是没有我那样过敏。我微微平和了一下紧张的心情,还是决定到室外比较安全。
在室外,第一个要打的电话,就是给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可又怕吓到老人,所以就打给哥哥。哥正在北陵的神桥上散步,被地震惊得跑下了桥,以为神桥要塌掉。我们商量还是由我给母亲打电话,只是先不提地震的事儿。结果,电话那边母亲正在穿鞋准备逃跑。我安慰了母亲,教了她自救的一些办法,好象自己的心里也稳定多了。
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同事还笑我胆小。其实,对地震的恐惧由来已久了。童年的时候先后经历了75年海城大地震和76年唐山大地震,尽管不是在震中,而且过了很多年,但那种紧张和恐惧依然记忆犹新。
75年海城大地震时我不满六岁,当时天已经黑了,我和姥姥在屋里玩,突然间,房屋开始晃动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顶棚的土噼里啪啦砸下来,我当时哭没哭忘记了,只听得母亲在外屋喊,“快出来!快出来!地震啦!”,姥姥拉着我试图打开屋门跑出去,结果门怎么也打不开,一下又被晃了回来,我和姥姥都摔倒在地上,那种感觉就像在迎风破浪的大船上,根本站不稳,这个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挥之不去。后来,母亲从外面踹开了门,把我们拖了出去。再后来,很长时间都不敢回屋里,父亲在院子里搭起了地震棚。那时候还是冬天,天很冷,有时会下雪,人们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大着胆子回到了屋里,只是自制了一些防震设备。父亲把木板搪在木柜和箱子上,就象上甘岭的坑道,我们就睡在下面感觉很安全。父亲还找来两个酒瓶,用绳子并排吊在房梁上,如果听到瓶子的撞击声就是地震警报。由于沈阳离海城还很远,所以损失不大,记忆最深的是所有人家的烟囱都倒了。由于通讯不畅,很多人都在传死了多少人,而且越传越邪乎,记得有人说一个司机去海城拉货,突然间地裂开了一个大缝,连人带车都掉了下去等等,非常恐怖。
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又长了一岁半,当时好像也是晚上,盛夏的晚上,天很热,正好大姨家的二哥来接姥姥回大连,我们哥仨就磨着他讲当时民间很流行的小说《绿色尸体》,正讲到高潮处,突然间感觉屋子开始猛烈震动,就好像拖拉机开到了房顶上,加上小说中的恐怖情景,我们都被吓丢了魂儿,怎么飞奔出去的,咋也回想不起来。所以,到现在我都很少看恐怖片。
后来,这几十年中又经历了几次地震,可都是有惊无险。有人说,沈阳是宝地,下面是块完整的大石头,不会地震,所以皇太极把都城选在这儿,但愿如此。
感谢上帝,我们现在还活着,那就快快乐乐地活好每一天吧,哪怕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1月24日早上用手机记录,震后沈城,阳光驱散雾霾,世界依然美丽。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01月23日12时18分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