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围甲,如何走出发展中的围城?

(2009-10-07 03:16:23)
标签:

体育

围甲

杂谈

分类: 棋人弈事之乱弹篇

 

 

    十年围甲,如何走出发展中的围城?

 

                        踏雪无痕/文

 

 

    近日看一博友文,谈到中国围甲联赛吸引力下降、观众寥寥的现状,细细一想,颇有同感。虽说十年围甲风雨兼程,并一度克服冠名权“裸奔”的窘迫坚持至今实属不易;且羽翼渐丰,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影响最广的围棋联赛。但要和国内足球(尽管一地鸡毛)、篮球甚至乒乓球、排球等联赛相比,其影响力无疑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似乎有个怪现象:即随着围甲的日趋成熟,票房的卖座率却渐趋式微,联赛似乎更像是中国职业棋手的“大锅饭”,味道越来越淡,难以吊起棋迷的胃口。这种反常的现象,原因何在呢?

 

    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围棋项目的尴尬地位。中国围棋的发展尽管几经波折并最终挂靠在体育竞技上,但因围棋项目在世界普及程度较低,不仅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比赛中难觅踪影,就是在全国运动会上也是名不见经传。因此,尽管围甲联赛十年磨一剑日趋成熟,可由于其项目的先天性不足,致使其地位只能是尴尬的“非主流”,和足球、篮球等热门联赛项目比,在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程度和影响力上仍是排不上号。

 

    ——受众面的相对狭窄。中国体育人口不下数亿,仅一场NBA姚易大战央视的收视率就达到2亿之众。中超联赛尽管口水不断,一场比赛观众动辄数万人也不算稀奇,更别提整个联赛了。而且懂不懂球似乎并不影响看球者的兴致。而围甲联赛,由于围棋尚属阳春白雪,观众的层次大体定格在棋手、棋迷或家属、亲朋好友的范围,单单以棋手、棋迷或家属、亲朋好友的数量来抗衡,自然是势单力薄门前冷落车马稀。

 

    ——围棋比赛的自身性质。纵观体育竞技项目,围棋比赛大概是其中最安静的一项了(当然也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其它棋类项目)。比赛的性质属于对手之间心智的较量,而且对局局限在2人间进行。虽然围甲一轮联赛的对局数达24局,参与的棋手也有48名,可与足球、篮球等其它体育竞技项目相比仍然显得兵稀将寡。无论在比赛紧张、刺激的程度还是参赛人数上都不是一个级别,轰动效应有限就不足为奇了。

 

    ——外界关注度的降低。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围棋的整体厚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这次第14届三星杯16强中国棋手占了10席就是最好的诠释。随着中国棋手的崛起,外籍棋手取胜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象往年韩日外援10数名蜂拥奔来中国淘金的盛景已然难再。今年的围甲,只剩下李世石、崔哲瀚、李映九3人苦苦支撑,而日本棋手早已神龙见首不见尾,致使围甲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显然有所削弱。

 

    ——中国棋迷对频繁的内战兴趣不大。由于韩日外援人数的减少,围甲联赛对局大多在中国棋手内部间进行,这样频繁的内战“窝里斗”,自然很难吊起中国棋迷的胃口。且不说当年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和聂曹争夺应氏杯的空前盛况,单单是看看棋迷对今年的古李巅峰对决,对陈耀烨和姜东润的中韩天元对抗赛,对三星杯等世界大赛的关注程度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棋院历届领导的低调行事作风。相对于足球、篮球等比赛,中国围甲联赛应该说是雷声欠大,雨点也小。这和中国棋院领导历来行事低调的工作作风似乎也不无关系。看看足球界的阎世铎、谢亚龙,篮球界的李元伟,哪个不是万众瞩目风口浪尖的人物。而中国棋院自陈祖德院长以降至王汝南、华以刚、刘思明,多属于稳健型的领导风格,造势手段和商业化运作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围甲联赛的知名度。

 

    当然,退一步讲,能够培养一代年轻棋手,解决大多数职业棋手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件功德无量的壮举。可如果能在上述诸方面有所改进,围甲联赛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势必声誉鹊起,棋迷的热情也会有所回暖,倘若如此,就更值得我们这些围棋爱好者无比欣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