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弘扬历史文化,我们做了多少?
————对中国围棋历史文化传承弘扬的初步思考
亦啸/文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围棋的发源地,作为自诩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度,作为围棋文化的承载者,今天的我们,到底在传承围棋历史、弘扬围棋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尽了多少应尽的义务?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我们围棋文化的传承居然有如此多的漏洞和缺憾,居然有如此多应做而未做的事宜,不仅在理念的更新和实践的操作上需要加大力度,而且在对当代青年传统围棋文化继承弘扬的教育中也暴露出了我们的欠缺和不足。
事情的缘起还要说到当今青年一代对待老聂的态度上。对于像聂卫平这样的国宝级的人才,我们在宣传和榜样的树立上显然做的不够到位。似乎大家现今能看到的就是老聂的棋臭嘴硬,倚老卖老,花边新闻不断,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颐使指气?这些似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你能怪现在的青年吗?可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多做些文章,我们的青年一代也并非都是愤青,也会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历史,对待为中国围棋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们,包括聂卫平聂棋圣。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不能不佩服我们的邻国日本。尽管现在日本围棋距离辉煌的过去已渐行渐远,也存在围棋文化日渐萧条甚至断层的威胁。但日本棋界一个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是创造发明了多少定式和手筋,不是棋艺的提高和棋道的昌盛,而是在于继承围棋历史,弘扬围棋文化方面做出的持续不懈的努力。从本因坊、名人、棋圣等头衔的设立传播,到对于获取头衔名人的尊重和褒奖,比如设立名誉本因坊、名誉名人,名誉棋圣等,甚至在对局时也要体现出对头衔棋手的不同等级尊重;从围棋殿堂的设立和遴选,到对每年杰出棋士的推举和相关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几乎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先河。而我们近现代以来,随着国力的衰弱和文化的局促,在围棋历史文化的承载弘扬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有历史的原因,可现在呢?
倘若我们在传承历史上多做些工作,倘若我们在弘扬围棋文化和对中国围棋崛起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士能够大张旗鼓地多做些宣传工作,比如比照日本围棋殿堂、NBA名人堂等设立中国围棋名人堂等,在广大的青年中树立会下围棋有益光荣的概念,那么那些对于传统的无知和随心所欲的指责甚至攻击谩骂就会不攻自破,我们也就不必再直着脖子扯着嗓子大声呵斥我们的年轻一代,毕竟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太少,也有愧于我们的前人!
当然,有些举措的出台和操作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精神的。比如我所提出的中国围棋也应设立名人堂。对于这样一个建议,几乎听不到反对的呼声。这说明大家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就是中国围棋文化有传承弘扬的必要。但在具体操作上显然有不小的难度,也有许多争论。比如在入选的标准上该如何界定?比如在前后历史的衔接上怎么才更合理?比如对于已加入外国籍棋手但也作出突出贡献象吴清源等怎么办?等等。对此,笔者也感到头痛,也确实没有想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但面对困难我们怎么办?是明知该做但因有难度就畏惧或者退缩,以致闭上眼睛假寐祈求平安无事裹足不前吗?我想,如果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中国棋院的领导们应该有所警觉和行动。
我这样认为:凡事不做,尽管似乎看不到错误,似乎不用背负责难甚至骂名,可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拖再拖,久拖不决。导致的恶果就是在对围棋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上的欠缺,年轻一代对围棋功利化的理解和无知的举措的应运而生,等等。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大声呵斥我们的年轻一代该如何如何,而是应拿出点具体的行动来,在具体实施落实上下些功夫。我想,尽管在现实的操作实施时可能因不完善和尽合理会受到指责甚至背负骂名,可历史一定会对此留下重重的一笔。在其位,某其政。中国棋院的领导们确实该想一想这些问题,是该出手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还是满足于现状,把目光过多聚焦于一年拿了多少个世界冠军,而在围棋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止步不前,不作为,那么,我们还将如何面对所谓的五千年文化泱泱大国,我们还能否无愧前人的创造和发明,我们还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人和子孙的无知和惶惑?!
(本文被新浪棋牌频道首页选用,但不知何故,记者忘了加我很喜欢的红红的“荐”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