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的作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历史不能说十分遥远。故事明显受到了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及意识流文艺思潮的影响,讲述了一个惊险曲折想象离奇的神话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刚满16岁未经世事的少年,受母之命,替父报仇,面对敌人的强大毫不畏惧,后遇英雄得知自己报仇的消息已走漏报仇无望后,为报父仇,少年毫不犹豫将自己的宝剑与性命交予萍水相逢的英雄,而英雄又用计谋帮助少年报仇的故事。
故事自始至终充满了英雄主义情结,表现了人与客观环境斗争的实践性,表现了人在实践中不断的寻找方法战胜客体的精神。仅从表面意义看来,故事提供了一种在幻想的境界中解决幻想的矛盾的旋律。难道仅仅从这个表面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找到大师作品长久不衰的魅力吗?
其实同人类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铸剑》之所以有力量绝对不在于其表面的故事。一部神话故事当他用幻想的方式叙述一个幻想的解决矛盾的过程时不禁让我想起了西方魔幻主义思潮,言而用幻想的方式解决的矛盾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的矛盾!那么作品解决了潜藏在人们心中什么样的矛盾,又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我姑且妄自的从以下三的方面揣摸一下大师心意:
一眉间尺(少年)敢于向帝王(自己的杀父仇人)挑战,除了父仇不共戴天之外,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平民阶层对王权统治的叛逆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不满情绪。
二当眉间尺第一次行刺未果,准备第二次行刺时初遇英雄得知消息泄漏报仇无望时,可英雄却说有一计可报父仇但条件是要他手里的宝剑和他的命!眉间尺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宝剑与性命交予英雄。初看到这里觉得是个笑话,一个萍水相逢的人说“你把你的宝剑和命给我,我去帮你报仇”怎么可能相信他呢?可小说中的眉间尺却相信了,并且毫不犹豫的给了英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我百思不得其解!
可能是当时的鲁迅先生在自己的生命深处强烈渴望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单纯互信吧。
三故事的结尾虽然大仇已报,但写王宫大臣为帝王送殡。王后还是王后大臣还是大臣,百姓还是百姓,杀了一个封建帝王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这表明作者不得不接受王权的统治,这也是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艺术反映。这种象征在这个故事里无疑是存在的。由此我联想到中国的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一群绿林好汉与朝廷对抗,最后遗憾的被朝廷招安,虽然两个故事的情节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水浒传》以现实的故事体现了《铸剑》以神话的故事同样的政治逻辑,体现了同样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遗憾情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