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根海: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

标签:
教育二期课改教学内容根海上海 |
分类: 读书笔记 |
步根海: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
华东师大田家炳楼
〖按语〗
今天上午听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步根海老师的讲座,做笔记如下。此笔记未经步根海老师过目,如有错漏,文责由本人承担。
邢春
2009/7/18
第一大块:一期课改做了哪些事情?留下哪些经验?
学生学习语文是以语文知识为主,还是以提高语文能力为主?长期以来,语文是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要素、线索、顺序……写作角度构成了阅读教学,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来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用“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十六字来概括一期课改的内容。上海教材出现的变化是出现两套教材:H版是华师大编写,S版是金山石化(上师大)编写。
S版:小学以认读为主,适当理解。初中阶段着眼于不同形式的读(朗读、速读、默读……),一定阶段渗透文体知识。高中注重语言品味、思路探究、主旨的把握。S版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两个兼顾:主题(相对集中)、语言知识。
1988年开始的一期课改后出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扩大阅读,包括课堂阅读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段教学实验:初中6课时四二分段(4课时课堂,2课时进图书馆阅读),高中3课时加自主阅读。
第二个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指操作方法:教师串讲转变为提问设计。老师的提问变成学生的提问(质疑)、再转化为学生的分组讨论。
第二大块:关于二期课改的认识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特征的再认识:
性质:一期课改还是把语文当作交际的工具和人类文化的载体,归并一下就是: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其实语言还有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功能。二期课改的认识是:交际工具和文化的组成部分。
特征:一期课改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其实是长官意志(当时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吕型伟的观点)。二期课改的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标志是语言形式。如中国报道“中日友好”,日本报道“日中友好”,语言形式的变化是因为其中有感情因素。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存在“统一”的问题。
2.对中小学生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
编教材时,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问三个主编一个问题:三段的目标是什么?大家讲不出来。
小学必须使其口语向书面语转化,首先是识字,尽早地走进阅读。最终转化实践要到高中。
初中的目标:80年代中期,东北提出“语文初中过关”,其实是失败的。上海最初有“九年基本过关”的想法,是想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认识水平基本过关。后来概括为“初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整合地发展” 。
高中:真正实现口语向书面语形式和思维转变的全面实现。所以高中主要训练逻辑思维,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语文不是理科,也不是文科。
终极目标有二:一是语言素养,二是文化眼光。
语言素养有二:文学语言素养和数理语言思维。这是针对语文课堂的长期的可悲的现实而提出的,我们似乎很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如中小学课本里的文学作品占到80%;写作也基本上属于文学创作,从考题看,从评分标准看都是,高考、中考都是。每年高考后,叶永烈等作家要写一篇下水作文,媒体亦非常关注。看似很重视文学语言素养,其实隐藏在课堂里的是对文学语言素养的漠视。阅读的压抑:多元的、动情的文章一进入语文课堂,就变成只有单一答案的文本。《月光曲》一定要读出贝多芬对穷人的关怀吗?《秋天的怀念》一定要读出母爱吗?文学的认识是这样匡定的吗?这还是文学吗?写作也很悲哀。高考作文更多的学生是背诵好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上场的。不忍卒读。
逻辑思维的培养更差。绝大多数课堂不要说怎么培养,连培养的意识都缺乏。《月光曲》中贝多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小屋?他走进时,敲门了没有?没有敲门。其实这时他眼中只有音乐。应该在这样的推敲中感受语言逻辑。
小学生写作也应该先画鬼后画人,先想象,再写实。数理语言隐含其中。8年级以后,再渗入数理逻辑语言培养。
文化眼光。与之相关的词是:积累、记诵。其实积累最基本,有一定的量就够了,中小学生古诗文200篇就够了,直到高考。从积累到积淀,必须有文化思考,必须要老师在课堂上教。如《小石潭记》,知人论事就是有文化了吗?这是演绎式的,是束缚学生的思维的,教师给结论,学生用文章来论证。真正的知人论事,应该是不交待背景,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咀嚼文字读出来、感悟出来、分析出来。如“心乐之”的“乐”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听见水声就“乐”?读到“似与游者相乐”,这是鱼的乐,我感到乐吗?第三段“凄神寒骨”,还乐吗?最后为什么不写了呢?如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作者心中的小石潭。文化眼光的培养与量的叠加不成正比,而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由教师引发其思考,才成积淀。
有两个支撑。一是课程的保障,二是学习方式的保障。课程的定位是:开放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既要关注其学得,也要关注其习得。前者是有计划有目标的,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的。习得一般是在自然情况下获得的,如讨论、对话,读数学书。主要是课程的支撑。我佩服复旦附中的数学教师,他们要求学生读题目,读到发现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的程度为止。这就是课程对语文学习的支撑。
国家提“改变学习方式”,上海提“改善学习方式”。我认为上海提得对。接受式学习方式也不能排除。但不能单一。有些提问,包括学生七嘴八舌,其实也是接受式。但是,必须让学生体验,要让学生进去,就是沉浸。上师大二附中一位校长写过《诊断式作文》的书,诊断很重要。
3.对于语言知识的重新审视。
一期课改,如淡化知识,其实是淡化那些过于烦琐的语法知识的文体知识。二期课改专家们又提出淡化训练,也是有问题的,应该提训练要适当。
重新审视一,中小学语言知识到底哪些是中小学需要的?我们提出适度、有用。
重新审视二,知识呈现方式的显性和隐性。
重新审视三,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动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静态分析的知识。要在动态运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感受。《马来的雨》的开头与结尾,是不是呼应?这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在动态中掌握的。开头为什么“应在雨季”?结尾为什么“就在雨季”?要看第二段。第三段“当我登上……”是纠偏。不是江南雨的魅力,是马来雨的魅力。这是随文运用,动态学习的知识。有些修辞知识,也应该在应用中感悟、发现。
第三大块:二期课改到今天,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期课改的问题:对于课程问题、教学问题……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教改没有踩在正确的地方。我们过去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的学校改革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其实我们对于教什么还没有弄清楚,这样的改革当然是没有意义的。如《马来的雨》,在初一教什么?在初二教什么?我们都搞不清楚。这些看似正常的东西恰恰是问题最大的。
我们准备从今年开始,用一年时间,从大的方面,将目前教材里的教学内容搞清楚。今后三年,将大的学段的教学内容理清楚;今后十年,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序列。叫“一年三年十年”,最终解决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不等同于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是什么关系?小学背诵好词好句、初中背关键词、高中背关键句,有什么用?我们应该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味及其承载的文化。我们要从语言素养出发,从文化眼光出发,不要光研究课文内容。所以社会上批评我们是“泛语文”。课文内容讲多讲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讲语文的东西。有人说课文这么长,我们教不完,谁让你教那么多并非语文的东西?
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从教师来说,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课文的读上。首先是读懂,不读偏。第二,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文化,要读得出文气。第三,要读得出看似平淡、闲笔,其实绝妙的好词句。这就涉及到教师的本体知识,其中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
建构正确的教学内容。三个维度。其实一期课改也提出过知识、能力、情意三个领域。二期课改不是分解,而是结合。三个维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立体的,融合的。但是教学中不是这样的。有些所谓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是概念化的……应该是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逻辑,对文本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力、感受力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两纲”的内容应该通过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实施。
生成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的需要,渐渐调整教学内容,这才是生成。现在我们把生成庸俗化,学生说什么都对。很多东西都可以多元解读,但应有质的规定性。不能随便说。不等于说作者没有说话权,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应该让学生充满期待感,然后发现或引发学生的期待感,并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进行体验,或共鸣或质疑,然后感悟,然后思辨,教学内容是这样解决的。
答问:
关于写作:1.写作与生活有关,2.要先想象写意再写实,3.写作技能比知识重要,现在孩子幼稚化、成人化是两个不好的倾向,4.主题式的内容相对集中,如写“家”,写十篇作文。5.重视不同年段学生的作文诊断,以及诊断之后的施医。不能像写作学那样操作。
关于修辞:积极性修辞,不要消极性修辞。
关于多元解读:首先要读出作者想表达什么,当然相对明了的,然后才能谈我读出了什么。